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用激素注射法促進"面包魚"排卵。

市場上銷售的"面包魚"。
一向只能出海捕撈的“面包魚”用不了多久就能實現規模化養殖了!9月13日,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了解到,經過近三年的項目攻關,由該校水產學院教授溫海深主持的山東省科技攻關課題“綠鰭馬面鲀生殖調控與苗種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日前通過專家鑒定,科研人員已經成功繁殖培育了30萬尾綠鰭馬面鲀魚苗,也就是說,用不了多久市民在家里就能吃到批量生產的新鮮“面包魚”了。
近三年研究攻克難題
溫海深教授告訴記者,說起“面包魚”,一般是指黃鰭馬面鲀和綠鰭馬面鲀,而本地常吃的就是綠鰭馬面鲀,上世紀90年代以前,綠鰭馬面鲀是渤海、黃海、東海海區的主要捕撈對象之一,產量僅次于帶魚,但由于過度捕撈等原因導致其種群資源銳減,市場價格不斷攀升。
溫教授說,經過近三年的反復研究和實驗,課題組終于攻克了“面包魚”人工繁殖方面的難題,成功繁育出30萬尾綠鰭馬面鲀魚苗。
“親魚”只有三成成活
溫教授告訴記者,課題確定以后,他們首先開始了親魚的采集工作。
“每年的3月份、4月份是綠鰭馬面鲀的一個產卵期,是捕撈該魚種的最佳時期。”溫教授說,2008年3月初,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就開始在煙臺、威海一帶的近海海域捕撈綠鰭馬面鲀親魚。后來他們又在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各出海捕撈了一批“親魚”,加上第一次的一共捕撈了1000多尾親魚,但最后成活的僅有300尾左右。
繁殖后終獲30萬尾魚苗
“捕獲以后飼養和繁殖才是最難的!”溫教授說,由于野生綠鰭馬面鲀很難人工飼養,科研人員先是模仿自然條件的飼養方式,逐漸將主要飼料換成魚體勻漿和貝類內臟的混合物,調整好水溫、鹽度等飼養條件,最終成功實現了對300尾野生“親魚”的人工飼養。
“克服了人工飼養這個難題后,我們把主要研究精力都投入到了人工繁殖上。”溫教授說,一是讓“親魚”在人工養殖環境里自然繁殖;二是注射激素,促進“親魚”排卵后,再自然受精;第三種方法是向“親魚”注射激素,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
研究人員發現,這三種方式都能有魚苗繁殖出來,但采用激素注射促進排卵的方式受精率更高,成苗率更高,“經過精心培育,這300尾親魚繁殖出32萬尾魚苗,這32萬尾魚苗長到現在還成活的有30萬尾左右。”
海底世界將引進“面包魚” 據溫教授介紹,通過近3年研究,課題組已經初步建立了綠鰭馬面鲀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體系,優化了“親魚”性腺發育人工調控技術模式及相關參數。突破了親魚人工飼養關鍵技術,掌握了生殖周期,確定親魚人工培育流程和技術指標;并開展了激素催產和人工授精技術研究,進行了人工孵化技術研究,確定了胚胎發育環境因素技術參數及發育時序。
2010年8月12日,受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委托,煙臺市科學技術局邀請有關專家,對該課題進行了現場驗收和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在國內外首次突破綠鰭馬面鲀苗種規模化繁育關鍵技術,總體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介紹,為豐富觀賞魚的種類,海底世界正打算引進“面包魚”。
■記者調查
魚市上鮮見活“面包魚”
13日下午,記者來到南山市場,探訪市場上“面包魚”的銷售情況。記者先后走訪了近十家銷售活魚的商家,竟然沒有一家店里有活的“面包魚”。業戶呂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活的“面包魚”僅在每年的4月份、5月份上市,而且上市量極低。
據介紹 ,受過度捕撈和養殖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這種魚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能買到活的‘面包魚’算是很幸運了。”呂先生告訴記者,“我這家算是規模比較大的了,但活的‘面包魚’一年僅能賣100斤左右。”呂先生說,“這種魚的魚尾、魚鰭都是綠色的,很多市民來店里發現這種魚后都覺得很好看,很多人買回家不是用來吃,而是放到魚缸里當觀賞魚。”
記者又在市場內轉了幾家店,終于在一家銷售冷凍海鮮的店里找到了“面包魚”。“這就是‘面包魚’,炒、燉、烤著吃味道都很好!”店老板鄒先生見記者對“面包魚”感興趣,馬上向記者介紹說,“便宜了,8塊錢一斤。”而據介紹 ,活的“面包魚”40多元一斤。
溫教授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培育的30萬尾魚苗絕大多數將繼續用于研究,少量將流向高端市場。下一步,他們將把這種渾身是寶的魚種進行規模化養殖,屆時市民在家里就能吃到批量養殖的新鮮“面包魚”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