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加工出口要走上正軌,至少還要2-3年的時間,那時加工廠估計沒什么資金再繼續斗下去了,這個行業也就恢復正常了。”
從8月1日到8日,廣東兩羅非魚主產區湛江和茂名羅非魚塘頭價在歷經兩次調價后, 0.8-1斤規格降至3.5元/斤,1-1.6斤規格降至4.5元/斤,下調幅度為0.2-0.3元/斤。據了解,自今年以來,華南地區羅非魚塘頭價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期間價格雖然也有波動,但都屬于細微調整,此次突然下調0.2-0.3元/斤自然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諸多關注。此次降價究竟原因何在,是短期調整還是長期行為,接下來的羅非魚市場走勢又將如何,本刊通過調查逐一揭曉。
加工廠聯合降價?
據調查了解,此次價格下 調僅限于廣東和廣西兩地,海南同期反而有所上漲 。
不光是湛江和茂名,在8月1日,廣東高要地區的羅非魚收購價也下調了0.1元/斤,0.8-1斤規格降至3.6元/斤,1-1.6斤規格降至4.4元/斤。聽到降價的消息后,廣東高要地區羅非魚養殖戶吳哥感到有些不解,“現在羅非魚還沒有到大量上市的時間,怎么這個時候價格就開始降了?”
這或許也是其他養殖戶的疑問。8月12日,當記者就此次致電湛江市水產進出口企業協會秘書長岑堅時,他向《水產前沿》記者解釋道此次調價實際上也是迫不得已,“按照之前的收購價格,加工廠肯定都是虧本的,在這樣下去加工廠估計都要倒掉了。”岑堅表示,此次的價格調整是希望將羅非魚價格穩定下來,“在經過這兩次下調后我們將不再下調價格,希望能把當前的收購價格穩定3個月左右的時間。”
按照岑堅介紹,在調整價格前協會專門開過幾次會,“把一些養殖大戶、魚中還有加工廠都喊過來大家一起商量后才決定的。”當記者問道是否所有的加工廠都參與了此次降價時,岑堅表示“能夠通知到的加工廠都通知下去了”。
廉江羅非魚協會會長楊水權在接受《水產前沿》記者采訪時提到,當時他曾作為被邀請的人員之一來參加這次協商會議,對于此次降價,他表示如果價格能夠穩定下來按照目前的養殖成本來說也還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他對于此次降價能否真正執行下去并不十分看好,“以前加工廠也開過好多次會議,說是要把價格穩定下來,但是加工場不團結,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廣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工廠副總經理則認為本次降價只能維持一段很短的時間,“現在市面上購規格的商品魚非常少,大部分都還是6-9兩左右,到年底之前,養殖戶還有足夠的時間把魚養下去,并不急于賣魚,但對于加工廠來說不開工拿什么來養活工人呢?所以這次價格調整并不是基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調整,而是加工廠的單方面行為,只要有一個加工廠為了收魚提升收購價格,協商好的價格體系就會馬上崩潰。”
雖然按照岑堅的介紹,這次調價是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加工廠共同協商而定,但據記者了解,此次價格調整僅限于廣東和廣西兩地,海南并沒有參與進來。根據海南昌盛魚鱉種苗場周旭的介紹,就在8月5日,海南地區羅非魚塘頭價還上調了0.2元/斤,0.8-1斤規格升至3.7元/斤,1-1.6斤規格升至4.7元/斤。除了做種苗,周旭還兼賣飼料和收魚,對于每天的羅非魚收購價都有著詳細的記錄。隨后《水產前沿》記者向海南的一家頗具規模的加工廠負責人詢問報價時,他也證實了周旭的說法,但對于“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加工廠聯合降價的說法”他表示并不知情。
加工廠的“苦衷”
“加工廠不是一直在虧本嗎,怎么還是不斷擴大規模而且還不斷有新廠要進入到加工環節?”
雖然并不看好這次加工廠調低羅非魚價格的舉動,但同屬加工廠中的一員,廣東某羅非魚加工廠副總經理還是默認了這一對自己有利的價格。對于羅非魚加工廠來說,這次調低羅非魚收購價,也有著自己的“苦衷”。
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羅非魚加工廠為了爭搶國外的訂單惡性競爭,不斷壓低出口報價,大多數都處于虧本狀態。在《水產前沿》記者與某羅非魚加工廠負責人交流時,他也坦承在2009年當時國內加工廠對經濟危機的估計普遍過于悲觀,“國外的采購商說由于經濟危機訂單少了,國內的加工廠馬上沉不住氣了,虧本也要搶奪訂單。”而后來的情況證明這完全是一個近乎愚蠢的舉動。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羅非魚出口量為25.9萬噸,出口訂單量并沒有減少,反而比2008年出口增長了15.6%。
這一出口的頹勢在2010年似乎有變本加厲的跡象。《水產前沿》記者在今年年初走訪時發現,今年不少加工廠都準備擴大規模,而在一些地方,今年又新建了一批羅非魚加工廠。海南一羅非魚收購中介商曾對此現象感到難以理解,“加工廠不是一直在虧本嗎,怎么還是不斷擴大規模而且還要進入到加工環節?”
上面這位羅非魚加工廠副總經理對此的解釋是,同樣的情況下,生產的量越多,所平攤的人員的工資、機器的折舊等費用也就越低,生產的成本也就相對降了下來。”但這位加工廠副總經理也告訴記者,這樣做雖然會使加工廠的成本降下來,但由于市場上的商品魚數量是一定的,這樣一來必然會使加工廠收魚的競爭更加激烈。
這位副總經理的預測迅速得到了驗證。由于去年的價格低迷再加上病害肆虐等影響,而且秋苗的產量較低,留作過冬的羅非魚少,這些都造成了今年開春以來羅非魚商品魚短缺。而加工廠為了維持開工,不得不以較高的價格來收購羅非魚,這也直接導致今年以來羅非魚的收購價一直居高不下。按照這位副總經理的計算,“如果按照之前4.5元/斤的價格收魚,按照目前國外采購商的報價,沒有一家加工廠敢說自己能賺錢;按照調整后的4.5元/斤收魚,如果算上13%的出口退稅以及下腳料的話,剛剛好位于保本的水平”。
由此,加工廠下調價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加工廠止虧的方式總是調低羅非魚的收購價而從未想過提高對外出口的報價呢?岑堅曾對《水產前沿》記者表示,國內加工廠之間惡性競爭到最后只能虧本接單,其所在的協會雖然也曾出臺料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協會沒有權力,這些措施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看誰的資金雄厚誰才能撐得久。”這位副總經理告訴《水產前沿》記者,“現在許多加工廠都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拼質量拼管理,把廠做大做強,但即便你再會管理,加工的電費、加工機器的折舊費,還有工人殺魚的速度和取肉率這些實際上大家的成本都差不多。”他告訴本刊,目前羅非魚的加工形式主要是魚片和凍全魚,他所在的加工廠正嘗試著做一些深加工的羅非魚調味品來尋找新的出路,“不過目前國內消費者對這方面了解的不多,深加工產品的銷量也十分有限。”
看好接下來的行情
在采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對今年的羅非魚行情都充滿信心,“再低也不會跌到成本線以下,只要不出什么事,順順當當養下來肯定會賺錢的”。
原料魚短缺,不少加工場便把希望寄托在今年投放的春苗上。但上半年的投苗形勢對于加工廠來說顯然不妙。
由于2009年持續低迷的羅非魚價格再加上病害爆發大大降低了今年養殖戶投苗的主觀意愿,據了解在廣東的兩個羅非魚養殖重地肇慶和茂名,今年羅非魚養殖的密度明顯降低,不少養殖戶采用羅非魚和桂花魚或者草魚混養的方式,而且立體養殖的比例也大大增加。而2010年初中國南方的春寒及持續的陰雨天氣,則在客觀上影響了養殖戶投苗的成活率。根據《水產前沿》記者的了解 ,與去年同期相比,2010上半年羅非魚投苗量減少已成定局。
投苗量減少,投苗時間延遲,而且由于很多羅非魚養殖戶采取了立體養殖的模式,今年羅非魚的上市時間也有所延遲。據了解,目前1斤以上規格的羅非魚大部分是去年投的過冬苗,而今年投放的新苗大部分還是1斤以下的規格。
據茂名市茂南三高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梁華盛介紹,由于目前羅非魚的價格養殖戶有錢賺,再加上擔心接下來的價格出現波動,今年養殖戶出魚的規格普遍偏小。在茂名不少養殖戶只要池塘中的魚1斤左右的達到5-6成便開始抓魚,有的養殖戶把羅非魚養到6兩以上就開始賣了,“現在1斤以上的可以賣到4.5元/斤,1斤以下的賣到3.5元/斤,平攤下來整塘魚也可以賣到4.0元/斤的價格。”他認為,這也是一件好事情,“說明現在養殖戶的觀念也開始慢慢轉變過來了。以前養殖戶都是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集中賣魚,魚價自然就低下來了。”
“按照羅非魚4-5個月的養成期,今年投苗的羅非魚還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上市,至少在未來一個月內也就是9月底以前,我估計羅非魚的收購價不會再下跌了。”對于今年羅非魚的行情,廣東某羅非魚加工廠副總經理還是比較看好的。實際上在采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對今年的羅非魚行情都充滿信心,“由于整體投苗量減少,今年羅非魚的價格肯定要比去年好,再低也不會跌到成本線以下,只要不像去年那樣暴發鏈球菌病,順順當當養下來肯定是會賺錢的。”
對于羅非魚養殖戶來講,這無疑是一個利好信息,但是對于羅非魚加工廠而言,如果不能在此基礎上提升國外訂單的價格仍然要面臨虧本出魚的困境。對此,廣東某羅非魚加工廠副總經理不無惋惜地說道,“在目前國內加工廠各自為政的條件下,靠聯合把出口訂單的價格升上來估計是不可能了。我覺得羅非魚加工出口要走上正軌,至少還要2-3年的時間,那時加工廠估計沒什么資金再繼續斗下去了,這個行業也就恢復正常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行情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