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集中于臨平周邊運河鎮、南苑街道以及臨平、東湖街道的黑魚、溫室甲魚“兩魚”養殖,目前已成為余杭區突出的水產養殖面源污染區塊,引起了市、區兩級人大常委會共同關注,昨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重華親自帶隊實地查看了運河鎮水產養殖面源污染問題。
目前,余杭區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總體情況不容樂觀,水環境治理任務依然艱巨,農業面源(水產養殖)污染就是對河道水環境的直接威脅之一。在臨平周邊水產養殖面源污染較為突出的是運河鎮黑魚專養和南苑,臨平、東湖街道溫室甲魚養殖。據測算,按1.4米平均養殖水位計算,運河鎮1972畝黑魚池塘每年廢水外排量在1600萬方左右,南苑,臨平、東湖街道84萬平方米溫室甲魚年廢水外排量在70萬方左右。
對此,市人大常委會調查組成員、市人大代表田偉華提出:對現有養殖模式不能消極維持,一定要解決好污水處理問題,政府應制定引導性的、扶持性的政策,鼓勵養殖業主切實加大對污染源處理的投入。調查組成員、市人大代表高玉萍、李國平等提出:要加大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力度,逐步縮減污染面源;加大對水污染的行政執法處罰力度,加強農業、環保、林水等部門力量的整合。
目前區政府提出的計劃是對黑魚專養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總面積1600畝,今冬明春完成東新、螺螄橋、唐公等村650畝改造任務;2010年冬至2012年春,完成博陸、新宇、戚家橋等村950畝改造任務。同時繼續推廣應用顆粒飼料投喂和微生物水質凈化的清潔型養殖技術,到2012年清潔型模式應用面積達2000畝以上。而溫室甲魚由于仍難通過技術革新手段實現達標排放,政府部門將采取措施逐步壓縮溫室甲魚規模。
根據最近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提交區政府部門的一份污染治理方案,每一萬平方米溫室甲魚養殖廢水要做到達標排放,需300平方米設施場地,投入土建成本25-35萬元上下,設備及材料費用在15-20萬元上下,運行費用每噸約0.35元。但由于目前余杭區水產養殖普遍以家庭為單位,點多、面廣、分散,因此建立健全相關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對余杭今后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今年稍早前,余杭區人大常委會已通過執法檢查、人大代表視察等多種場合,指出了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向區、鎮兩級政府部門提出了相關治理意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