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三天之內,陽澄湖大閘蟹的出水價以每天每斤20元的速度瘋漲,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價,這讓很多業內人士都“看不懂”。一邊是外地名牌螃蟹價格瘋漲,提貨訂貨的市民絡繹不絕;一邊是本地螃蟹每斤四五十元,臨近中秋也不敢輕言漲價。在外地大閘蟹、本地梭子蟹的“蟹斗”中,不可否認的是,養殖技術、養殖成本等因素帶來的差異,并不是造成差價的主要原因,而品牌以及由其引出的營銷戰略,才是外地大閘蟹的“ 秘密武器”。
尷尬 本地蟹“高不成低不就”
在南山水產品市場附近擺攤的張女士,是為數不多兼營本地蟹子的小販。因為和多條捕撈船有常年業務往來,一些漁船靠岸后會打電話通知她,每年本地漁船上打撈上來的梭子蟹,張女士總能批上一部分,但每次都不能批多,因為不好賣。
臨近中秋,這幾天各種蟹子的價格都在漲。從9月 17日開始,張女士賣的本地蟹子每斤也漲了10元錢,根據個頭大小賣四五十元不等。雖然有“本地正宗梭子蟹”的招牌,但因為和別家假冒的“本地蟹子”相比要貴上一二十元,不好賣。19日,由于臨近中秋的例行漲價,張女士將價格又提了十元,但她一上午就賣出了十來斤。眼看著批發來的蟹子無人問津,她只好將價格再調低5元。雖然價格降了,但市民并不買賬。“有的嫌咱這蟹子不上檔次,有的又嫌賣得貴,上不去下不來,兩頭為難啊。”
無奈 受外地蟹影響提前上市
本地蟹子的滯銷,在蟹販王先生看來,還在情理之中。這個做過魚蝦、扇貝、蟹子等多種海產品收購批發生意的“老販子”,認為梭子蟹是最難做的。
王先生說,前幾年,本地梭子蟹就已經開始在市場上出現頹勢,除了產量逐年減少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蟹子質量下降。本地蟹子靠個大肉肥取勝,但比南方蟹子生長周期長,沒有他們上市早,但隨著蟹子市場需求的增加,本地蟹子也開始提前上市,沒長大的蟹子不夠肥,這和外地運到青的蟹子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外地蟹子產量大,即使加上運費成本也不算高,相比之下,本地蟹子量少分散,收購成本較大,導致綜合成本反而超過了外地蟹子。“這樣就導致了眼下的這種狀況:假冒本地蟹子的外地蟹霸占青島市場,本地蟹子遭受擠壓,反而成了配角。”王先生說,“本來本地蟹子就已經沒有了品質優勢,還把批發價訂那么高,這不等于將市場拱手讓人嗎?”
量少 養殖戶出海捕撈成本高
對于蟹子的滯銷,膠南王臺鎮的養殖戶們解釋說,養蟹子需喂養海沙子、海虹、花蛤、藍蛤、冰凍小雜魚等,而這些飼料今年的價格都不同程度上漲,今年每斤蟹子的養殖成本比往年漲了10元錢左右,但是批發價一高,批發商就不干了。
不過本地池養的螃蟹并不是很多,本地梭子蟹的主要養殖方式是散養,即海上放流蟹苗,休漁期結束后漁民捕撈上岸,沒有飼料成本。嶗山王哥莊漁民杜先生告訴記者,相比養殖,這種捕上來的本地蟹子成本更高,因為海里面蟹子資源越來越少,經常出海一天捕上來不過百十斤蟹子,現在,柴油、人工等成本又很高,蟹子的收購價肯定低不了,這樣就造成了本地梭子蟹的上市成本比外地蟹子還要高的原因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