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9月10日,在濟南舉辦的首屆中國(濟南)國際海參文化節上,500克來自威海西霞口集團的野生干品海參,最終被濟南一家餐飲集團以12.6萬元的天價競得。“如今,我們威海的海參走出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時代,被眾多客商和消費者所青睞,這功勞應當屬于工商局的廣大干部職工啊!”得知這一消息后,威海市海參協會秘書長林樂福高興地說。
注冊地理標志商標
威海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海參種類甚多,可供食用的有20多種,其中刺參為上品。威海養殖的海參絕大多數為刺參。刺參是食用海參中最為名貴的品種,自古以來被譽為“海產八珍”之一,名列海味之首。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擁有近千公里黃金海岸線,各海區海底比較平緩,海底大多為泥沙質,藻類資源品種多,浮游生物豐富,水質無污染且肥沃,淺海年均溫度10℃至15℃,年均鹽度在30‰左右,適合刺參生長的-15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達到330萬畝,是刺參生長的理想之地。
在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中,威海市工商局立足海洋優勢,大力扶持海參產業發展。該局通過運用政策指導、開辟登記審批綠色通道、實施紅盾幫扶工程等措施,鼓勵支持大型漁業公司、養殖場以及養殖業戶從事海參養殖,使海參養殖成為該市海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幾年來,在威海市工商局的努力和幫扶下,海參養殖從“小不點”產業一舉發展成為全市水產養殖業的領軍產業。在深入走訪和調查的基礎上,威海市工商局廣大干部職工一致認為,刺參是威海市最具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最好、最能叫得響的地方特色產品。但是由于海參養殖業戶、加工業戶品牌觀念淡薄,造成威海海參知名度不高、賣不出好的價錢。為扶持海參產業做大做強,2005年,威海市工商局積極發揮經濟參謀作用,及時向市政府提出培育“威海刺參”地理標志商標,大力實施海洋產品品牌戰略的建議。同時,該局組織人員深入漁業企業和養殖業戶,廣泛宣傳《商標法》等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的海洋品牌意識。在威海市工商局的努力下,威海市成立了海參養殖加工協會,全市有30家從事海參養殖、加工的企業加入該協會。海參養殖加工協會的成立,為注冊“威海刺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搭建了平臺。緊接著,在注冊“威海刺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工作中,威海市工商局又積極組織人員幫扶海參協會組織各種上報材料,落實專人進行全程服務指導。
進軍海參強市
去年2月份,“威海刺參”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正式注冊后,為了讓“威海刺參”這塊金字招牌最大限度釋放發揮它的品牌價值和經濟效能,該局加大對證明商標的管理、使用和保護的力度。在該局的指導下,威海市海參協會幫助會員單位建立健全了地理標志商標使用和管理制度,實現一個商標“四個統一”——統一外觀設計、統一加工工藝、統一質量控制體系和統一外銷價格,有效提升了產品質量和信譽度。
“威海刺參”地理標志的成功注冊極大地增加了養殖戶的收益,提高了養殖的積極性。寧津鎮鏌铘島的老養殖戶張建國一路見證了威海刺參的發展歷程。“以前只知道把自己的參養好,哪里知道什么是品牌。2006年,鮮參只賣80元/公斤。現在不同啦,別小看這小小的標簽,貼上它,這價錢馬上就翻了個番,今年賣到200元一公斤啦。”張建國樂滋滋地對工商干部們說,“如今,我又承包了兩個參池子,一年下來,估計賺個百八十萬是不成問題了。”
近年來,好當家集團大力發展生態養殖,興建了“金海灣工程”,使灣內養殖面積達到4.3萬畝,年產優質海參1000萬頭,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今年上半年,以海參為拳頭產品的好當家集團海參銷售收入達1.36億元。
據了解,“威海刺參”地理標志商標爭創成功后,到去年底,全市海參養殖面積達到24萬畝,占全部海水養殖面積的31.8%,約占全國的1/10,全省的1/4。去年,全市海參產量達到3萬噸,約占全國的1/3,全省的1/2;鮮參收入達到40多億元,占全市水產養殖總收入的29.6%,全市海參加工增值部分收入可達到24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參大市。目前,威海市海參育苗業戶發展到60多家,養殖業戶近3000家,加工單位400多家,營銷店600多家,專營海參館30多家,這些單位直接吸納消化就業人員4萬多人。去年,海參加工企業共上繳稅金485萬元。威海市有關部門規劃,力爭經過3—5年的發展,全市鮮參年產量再提高一倍,年鮮參收入力爭突破百億大關,向全國海參養殖強市進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