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看了書我才發現,今年養殖的鱖魚苗期成活率低,很可能是投餌過量引起水質污染,導致幼苗缺氧死亡。”靖江市新橋鎮養殖戶劉秀明一邊揚起手中的《鱖魚健康養殖技術》一邊說:“有了這個‘法寶’,今后我對鱖魚養殖的信心更足了。”
近日,《鱖魚健康養殖技術》、《泥鰍健康養殖技術問答》、《黃鱔健康養殖技術問答》3種水產養殖教材正式向全國出版發行。靖江市1200多戶漁業科技示范戶從該市水產站免費獲得教材。
這3本教材由靖江市水產站高級工程師顧樹信、黃平、戴玉紅合作編著,歷時兩年多時間。每本教材15萬字左右,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
據了解,鱖魚、黃鱔、泥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中泥鰍和黃鱔還具有較高食療價值。由于長期過度捕撈,野生資源日漸稀少,人工養殖的也供不應求。
“我們前期查閱發現,國內關于鱖魚、泥鰍和黃鱔養殖的書籍極少。”靖江水產站站長顧樹信說,由于技術不過關,不少養殖戶養殖效益低,尤其是防病能力差。兩年前的夏天,靖江一鄉鎮鱖魚病害高發,有的專業戶幾天之間損失幾十萬元,幾年的辛勞毀于一旦。“這輪養殖病害對大家觸動很大,于是我們下決心編寫技術指導叢書,普及養殖知識。”
針對當前水產養殖中病害防治、魚藥殘留、水產品質量、養殖環境等突出問題,教材集中講述了鱖魚、泥鰍、黃鱔的養殖品種選擇、環境管理、飼料選擇、飼養管理、疾病防控及加工儲運等技術要點,還介紹了一批養殖新技術、新成果。為了方便養殖戶掌握技術,3位專家針對養殖過程中的常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釋疑解惑。
在編寫泥鰍養殖教材時,3位專家特地到泥鰍出口基地———贛榆縣調研學習了1個月,還到圖書館、網絡上搜索了近百萬字的資料。因為寫泥鰍,專家們與泥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顧樹信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一瓶用酒精泡制的金黃色的泥鰍標本。顧樹信說,很多人以為泥鰍都是灰不溜秋的樣子,其實泥鰍的種類很多,不少色彩艷麗,很有觀賞性。“靖江就曾發現過一條紫薄鰍。淡紅色的身體,通體透明,特別漂亮。”
靖江的無公害鱖魚人工繁殖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鱖魚健康養殖技術》詳細介紹了有關人工繁殖技巧。顧樹信翻開書舉例說,鱖魚繁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技術是,所投餌料魚需經嚴格的殺蟲滅菌處理,并始終保持較高的投放密度。
“有了這套教材,如同常年聘請了一位養殖專家,隨時都可以討教。”劉秀明說。
據悉,這套教材除了提供給水產養殖戶指導生產外,還是行業內重要的教育參考用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