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穗港兩地飲食文化同源,廣府俗語 “欲吃海上鮮,莫計腰中錢”就形容了兩地市民對“生猛”海鮮的喜愛可以不計代價。
不過,中秋以來,兩地市民就算不計較,也未必個個都吃得起了。業內人士給記者分析說,今年海鮮海味漲價幅度之大,近年罕見。
究其原因,大連和英國的海域漏油事件影響了海味干貨市場價格,特別是英國海域,是海產品主產區,該海域的水產品減產,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上漲。
中秋后,海鮮價大幅漲價,市民的“腰中錢”不夠了。
香港師奶廣州采購仍喊貴
家住香港南圍的陳太昨日向記者抱怨,現在香港的海產品越來越貴。“去年日本元貝從每斤340港元漲到680港元,東星斑去年是每斤200多港元,今年最貴的時候竟然漲到了500港元。本來以為內地市場的魚類蝦類應該不會漲價吧,誰知也漲得厲害。”
陳太介紹說,她上周專程到廣州的黃沙水產市場專挑高端生猛海鮮,但有的海鮮只能問問價,不敢動心思吃了,因為貴得吃不起了。
陳太說,規格為250~500克的剝皮鱸,要價126元/公斤;原本與東星斑價格差一半的西星斑(750~1000克),如今居然也要300元/公斤。
昨天,記者來到黃沙水產市場發現,剝皮鱸、章紅、西星斑、澳洲龍蝦、澳洲鮑等在過去3個月價格大漲,西星斑漲了一倍,幅度最大;漲幅最小的澳洲鮑也漲了20%。
白領稱干貨太貴買不起
干貨的價格也漲了。在國企上班的陳曉丹說:“天氣轉涼,想買些干貨補一下,到一德路一看,發現魚翅、遼參貴了不少,真是買不起。”
記者昨日采訪海味干貨集散地一德路的多家市場,發現大部分海味干貨確實漲了。
在銷售元貝的檔口,記者了解到,小個頭元貝從65元/斤漲到80元;大連元貝售價130元/斤,去年同期,其售價為80多元。“太貴了。”檔主坦言,元貝比去年同期上漲了兩三成。“其實我們也不想賣這么貴,因為流失了很多客源,我的生意額減少了1/3。”檔主嘆道。
在海中寶的魚翅店,記者看到,金勾十寸從去年的1300元/斤漲到現在的1600元,牙棟從280元/斤漲至目前的340元。魚肚從560元/斤漲到700元,遼參從3500元/斤漲到5000元。
香港澳洲龍蝦大漲一倍
昨日,記者在香港西貢海鮮一條街、灣仔海鮮批發市場和上環海味街了解到,今年各類海產海味商品價格較去年同期均上漲了10%~50%。比如,東風螺從60港元每斤漲到75港元,石斑從去年的每斤380港元漲到今年每斤500多港元,澳洲龍蝦從每斤260~280港元漲到每斤500多港元;而海味方面,特級極品25頭鮑魚從每斤5000多港元漲到每斤10500港元,35頭鮑從每斤5000多港元漲到每斤6500港元。
“龍蝦本來已漲到每斤500港元了,但我們還是按照300多港元的價格賣出去,因為再貴的話根本沒人買,龍蝦死了我們虧更多。”在西貢做了20多年生意的全記海鮮酒樓吳經理這樣感嘆。
原因剖析
匯率上漲
供應吃緊
香港海鮮行業總會會長李彩華介紹,香港的野生類海產主要從國外進口,澳大利亞和日本是主要原產地;養殖類海產品主要來自國內市場。最近,人民幣匯率上升,澳元、日元強勁升值,外圍市場大環境導致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海產越來越少。“今年9月,香港澳洲龍蝦全部斷貨,一些海鮮產出需時越來越長,越是高檔的品種價格漲幅越明顯。”李彩華說。
魚翅海產商會主席庚子龍告訴記者,其實香港海味海產市場價格的上漲從今年年初就開始了,世博期間龐大的需求量甚至一度抬高了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價格。
廣州海味干果協會會長王少波告訴記者,多種海味干貨是從今年中秋前開始大幅漲價,漲幅歷年少見。說到原因,王少波認為,前段時間大連和英國發生的海域漏油事件影響了干貨市場,特別是英國海域是海產品主產區,該海域水產品減產導致了全球相關產品漲價。“魚翅價格同比去年上漲兩成,就是因為英國海域發生了漏油事件,污染了環境,導致鯊魚減產。大連海域漏油也同樣影響海味價格,大連元貝大量減產,導致元貝價格上漲。”
年底漲價不會太厲害
后市預測
年底漲價不會太厲害
與最近農副產品價格因游資炒作而大幅上漲不同,王少波認為,海味干貨的漲價不是炒起來的。“因為這些產品到處都有得養、有人賣,所以很難炒作。”王少波說。
王少波說,中秋前的漲價幅度較大,年底雖然會有一波漲價潮,但估計幅度很小。“年底是海味的清貨期,價格不能太高。”王少波給市民支招,如果不急于購買,市民購買海味干貨最便宜的時間為3月至8月,因為這段時間需求量不大,所以商家也寧愿薄利多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