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山東長島西南的沿海—帶,附近村莊的村民常年來都有承包海域,養殖海參的習慣。家住店子村的張平安就是這樣—位土生土長的長島“漢子”。
張平安今年已經53歲了,除了海邊人特有的黝黑色皮膚外,海風似乎沒有在老張的臉上刻下痕跡。但是,近段時間海參市場價格屢翻新高,眼瞅著自己養的海參由于伏天時水溫高而沒有如期長成,受其影響造成減產,“賺了吆喝,沒賺錢”讓老張笑得很無奈。
早早被訂購遲遲不長大
上午9點左右,按照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慣例,張平安來到家中養殖海參的保溫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水池內的水溫以及海參生長情況。張平安家的海參養殖大棚規模在他們村已經算得上數一數二。據老張介紹,他們家的海參養殖大棚總共養了2000個水體的海參。
為了養好海參,從2003年以來,張平安就把心思全部撲在了自家的養殖大棚上。“養海參,前期投資很大,由于海參生長對水溫要求較高,必須專門建一個鍋爐燒暖氣,調節水溫。”張平安說,現在他和妻子把家就安在了保溫大棚旁,時刻盯著海參的成長情況。
正當張平安在養殖大棚內翻看海參時,手下的伙計張存成邊打著手機邊掀開大棚的木頭門,“老板,萊州的客戶又打電話催了,他們想最近兩天來取貨……”
張平安放下手里的鐵鉤子,對著伙計張存成擺了擺手,“不行,讓他們再等幾天,眼瞅著池子里的海參還沒有長成個呢!”
伙計張存成掛了手機后,從養殖大棚里退了出來。看著眼前的5個海參養殖大棚,張存成笑著嘆了口氣。“市場好,并不代表我們就笑得開心。”張存成說,雖然海參還未到收獲期便早早被一個萊州客商全部訂購,但是海參遲遲長不大讓張平安和他的伙計們并不能放下心來。
張存成說:“賣給客戶的海參,最少也得長到每斤4至5個頭,而現在養殖大棚里的海參都還得再長一段時間。”
加工商抬高海參市價
等張平安為養殖大棚里的海參調整好水溫,投完餌料,已經接近中午12點。趁著妻子做飯的空當,老張難得忙里偷會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和記者聊會天。
“說實話,別看現在電視上、報紙上喊著海參漲價,但是我們養殖戶還真沒多賺什么錢。”張平安用力搓了搓略顯疲憊的臉。
從前來批發活海參的客戶喊價來看,張平安養殖的海參長到每斤4個頭時,目前每斤售價大約在120元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目前海參的價格整整比去年翻了一番。
作為一個養殖海參的“老手”,張平安對于目前的市場價格有著與同行們一致的理解,“海參質量不高,產量減少,造成了目前市場缺貨,而海參加工商相互追逐高品質海參,不惜提高價格來收購好的海參,因此整體抬高了海參的市場價格。”
張平安介紹說,海參對水溫十分依賴,如果水溫過熱或過冷,海參都會進入“休眠期”。在這段期間內,海參基本不成長。如果水溫過熱,一些海參可能吐腸而死亡。因此,水溫決定了海參成長的質量及產量。
由于地理緯度原因,往年海水溫度一般都維持在19度左右,非常適合海參成長,“長島海參”也因此得名。但是,就在剛剛過去的炎熱伏天里,今年長島的氣溫明顯比往年高。受氣溫影響,海水最高氣溫達到了23度多。“往年這個季節,海參基本都長成,可以收獲,成品海參每斤也就兩個頭,但今年長出來的海參目前每斤能達到4至5個頭,說明個頭小了,產量也由此下降。”張平安說。
對于一些關于“海參養殖戶壓貨不賣”的傳言,張平安大呼“冤枉”。他說:“價格都翻了一番了,哪有人不想賺錢?但海參長不出來,我們也沒辦法。”
海參年年養漲跌看得開
其實,在長島南部沿海一帶,店子村、花溝村等都是海參養殖比較集中的地方。像張平安一樣看法的海參養殖戶并不在少數。
10月20日下午,村民王樹祥和妻子正在自家養海參的“海灣子”旁清洗海參養殖箱。
與張平安不同,王樹祥家沒有搭建保溫養殖大棚,而是在海里承包了幾畝水面,用石頭圈成“海灣子”,養殖海參。
聽記者詢問“高價有沒有賺到錢”時,王樹祥皺了皺眉頭,吆喝了一句:“賺錢?你去問問其他人,別看現在海參價格那么高,估計沒有幾個養殖戶會賺到錢。”
“現在養海參,餌料、苗子都不斷漲價,單算成本就已經比往年多,因此養殖戶在此次海參漲價中并沒有賺到甜頭。”王樹祥說。
但是,作為養殖戶,無論是承包“海灣子”小規模養殖海參的王樹祥,還是自建大棚大規模養殖海參的張平安,他們都對市場中價格漲跌看得“很開”。
用王樹祥一句話說,“我們從小就出生在長島上,靠海吃海,海參每年都要養,無非是錢包賺點、賠點的事,最主要是自己好好干下去,養好這個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