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錦鯉在亞洲是喜慶的象征,但在澳大利亞,它們則被視為一大公害。它們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吃光了所有水草,把本土魚種推到了滅絕的邊緣。據美國媒體10日報道,為除此害,澳大利亞科學家正考慮向河水中投放特殊病毒,剿滅這些“入侵者”。
適應能力強
占領大部分水域
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錦鯉已經占據了當地85%以上的水域。澳大利亞人把它們稱作“水兔”,因為兔子的名聲也不好。澳大利亞動物健康實驗室的馬克·克萊恩說,錦鯉可以長到20公斤,每條雌性錦鯉可以產下300萬顆卵。錦鯉適應力極強,對水溫要求不高,即使在含鹽量接近海水的淡水里也能生存。把它扔在地上兩三個小時,放回水里照樣存活。
20世紀初,錦鯉作為食用魚和觀賞魚從歐洲引進澳大利亞。20世紀70年代,一場史無前例的洪水沖垮了魚場大壩,大量錦鯉涌進河流湖泊。
上不了餐桌
消滅效果不理想
由于澳大利亞人認為錦鯉有一種泥腥味,這種亞洲美味在澳洲餐桌上很少見。它們甚至連喂貓的資格都沒有;一般人捕到錦鯉,如果在荒郊野外,一扔了之。家里養著的觀賞魚,想處理的時候則必須埋掉,如果有人把它放回水里,可能要因此上法庭受審。為了消滅錦鯉,澳州政府沒有少想辦法,但都和滅兔運動類似,效果不理想。
保衛本土魚
科學家搬出病毒
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們想出了一個投放病毒滅錦鯉的辦法?茖W家們正在試驗一種鯉魚皰疹病毒的效力,并檢驗這種病毒是否對本土動物群存在危險。
克萊恩說:“這種病毒可以攻擊鯉魚的鰓和其他關鍵器官,直至最后殺死宿主;鯉魚皰疹病毒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物控制方法,在以前的試驗中顯示,它們只對錦鯉有效”。
現在,病毒滅鯉計劃仍處于試驗階段?巳R恩說:“如果試驗室的研究完全成功,下一步我們將向政府建議、公眾聽證,以決定是否投放,以控制鯉魚數量,保護和恢復澳大利亞本土水域的生態系統”。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