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10-11月份養殖病害預測
10-11月份,隨著冷空氣的頻繁南下,養殖水溫逐漸下降,水體表底層溫差大,垂直交換加劇,水質變化大,更易引發病害,又到了今年養殖病害第二個發病高峰期。危害養殖對蝦的病害以肝胰腺萎縮病(初步診斷為肝胰腺細小病毒病)、桃拉病與白斑病為主,發病率和死亡率將較9月份有所提高。養殖貝類的病害危害將進一步緩解;而出血性敗血癥、潰瘍病、腸炎病、赤皮病、爛鰓病、鏈球菌病等細菌病和小瓜蟲病、水霉病、孢子蟲、指環蟲病、車輪蟲病、貓頭鳋病等寄生蟲病將嚴重危害養殖魚類,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將明顯高于9月份;特別是羅非魚病害將進一步嚴重危害養殖羅非魚生產,小瓜蟲病的危害也將有所抬頭,將在局部暴發流行。固著類纖毛蟲病、白底板病、紅底板病、腐皮病仍然危害養殖鱉類。
二、10-11月份水產養殖病害預防措施
1、加強養殖水質管理,保持良好養殖環境,預防病害發生。10-11月,水溫變化加劇,對養殖動物造成應激,更容易引發病害。此時,應保持最深的養殖水位,并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增氧1-2小時及每天后半夜至次日早晨開動增氧機增氧,同時每15-20天用生石灰水全池潑灑一次,及時清除殘餌,改善養殖水體水質,預防各種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2、投喂優質適口飼料,每15-20天,適時拌飼料投喂維生素C1次,每次連喂3-5天,以提高養殖動物的抗病力;同時,注意監測養殖水溫,在水溫25℃以下時,適當減少飼料的日投喂量,避免飼料投喂過多引起水質惡化,預防病害發生。
3、密切監測養殖水溫,羅非魚和淡水白鯧等熱帶魚類應在水溫16℃以上時并池越冬,16℃以下應嚴禁拉網或并池等操作,減少養殖魚類受傷應激,預防病害發生。
4、每15-20天拌飼料投喂青蒿末,每天一次,連喂3-5天,預防小瓜蟲等寄生蟲病的發生。
5、及時清除殘余飼料,每天堅持巡查1次以上,發現疑似染病動物及時采送病樣到實驗室檢測,以便對癥治療。
三、常見疾病治療
小瓜蟲病
1、海水小瓜蟲病:用200-300毫升/立方米的福爾馬林浸泡10-20分鐘,每天1次,連用2-3天;同時,每公斤魚用0.3-0.4克青蒿末拌飼料投喂,每天1次,每次連喂5-7天。
2、淡水小瓜蟲病:晴天上午用高聚碘或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潑灑,每隔5-7天用藥1次,連用3次;同時,每公斤魚用0.3-0.4克青蒿末拌飼料投喂,每天1次,每次連喂5-7天。
潰瘍病治療
用硫醚沙星和聚維酮碘消毒(先潑硫醚沙星,30分鐘后再潑聚維酮碘),每天一次,連潑2-3天;同時拌飼料內服鹽酸沙拉沙星加穩定維生素C,每天一次,連喂5-7天。
羅非魚細菌并發癥
用二氧化氯或季銨鹽碘消毒水體,每天一次,連續三天;并拌飼料投喂氟苯尼考或鹽酸沙拉沙星(根據實驗室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加三黃粉加穩定維生素C,每天一次,連喂5-7天;同時,根據鰓和內臟器官(特別是肝的病變)情況,改良水質或更換飼料,以根治疾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