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浙江省紹興舉辦的現代漁業發展論壇上,浙江省海洋學院的俞存根教授指出,我國漁業資源衰退現象還在繼續。而全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也已陷入“無魚”的困境。舟山漁場的資源之困,出路何在?杭州人什么時候能再吃到野生的舟山大小黃魚?
現狀漁民之困
施一民點了一支煙,繼續穿著魚鉤。每天下午1點捕魚回來,他必須在晚上之前,與同伴用繩線穿好2500只魚鉤,為第二天出海捕魚做好準備。36歲的施一民,是當地的土著漁民。舟山漁場是與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和千島漁場齊名的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也是中國最大漁場,沈家門碼頭又是舟山最典型的港口。施一民賴以生存的是一條12馬力的小木船,每天的捕魚方式不如說是“釣魚”。
今天的收獲并不好,凌晨3點鐘出海,到下午1點鐘回來。在近海辛苦勞作10個小時,施一民和他的伙伴收獲了10公斤斧頭魚,以每公斤40元的價格賣出,拿到400元。算上燃油費、魚餌的支出(魚鉤的損耗還不算),最終每人也就100元。
“三四年前,每次去近海都能捕獲上百公斤斧頭魚,每天能掙個300元。能負擔一個家庭的開銷”,但現在魚不僅數量少,每條大約只有一兩,個頭還不到以前的1/3。
施一民隔壁的船老大方岳華的船更大一些,捕魚用的是石料網。船只的大小對漁民來說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能不能開到更遠的外海,因為近海的魚類越來越少,只有到更遠的地方才有更多的魚。
為了捕到大黃魚,方岳華開到距離沈家門漁業碼頭6小時路程的浪崗。三天的連續作業后,捕到20公斤黃魚。所有魚賣完后,他拿到1萬元。扣除人工、燃油等成本,最后收益2000元。這樣的收益算是運氣特別好的,有時幾天下來,連黃魚的影子都沒見著。
“魚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難”。方岳華說,每次都延長出海時間,用更多網具才能提高收益。
縱深資源之困
舟山四大漁產指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
大黃魚產卵場遍布東海區的沿岸漁場,其中主要產卵場是浙江的岱衢洋、大目洋、貓頭洋和江蘇的呂泗洋。東海區產量占全國98%以上,鼎盛時期年產達19.6萬噸。大黃魚資源是從1982年開始衰退的,1987年年產量降到萬噸以下。之后,年產量少時只有一兩千噸,致使單價從每公斤幾元升至近年的每千克200多元,平常百姓的餐桌上已難見到。前年和去年舟山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的海洋捕撈分品種產量統計表里,大黃魚一欄為空白。因為大黃魚目前只有零星捕撈量,已不夠資格進表。
墨魚衰退的情況更嚴重,近10年都已鮮有漁民打撈到過。擁有40年捕魚經驗的船老大方顯義說,墨魚的主要產地就在浙江沿海,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衰退,至90年代中期幾近衰敗,海中也難覓蹤跡。現在市場上賣的墨魚并不是“正宗的墨魚”,“正宗的墨魚”學名是“曼氏無針烏賊”,是沒有骨針的。
從普陀區幾個農貿市場了解到,市場上并無墨魚和大黃魚的銷售。一位已經做了8年水產的攤主戴女士表示,除了墨魚和大黃魚,連小黃魚和帶魚的數量也在減少,個頭也越來越小。戴女士指著正在銷售的小黃魚說,現在的小黃魚一般只有1兩至2兩之間,而以前小黃魚個頭半斤以上的很多,現在要想買到個頭大點的小黃魚已經不可能了。除此之外,4年前的帶魚大多為1千克~1.5千克重,現在基本上在0.25千克左右了。
俞存根教授說,除了四大漁產,其他一些經濟魚類也在衰退,例如歷史上列單魚種產量第二位的綠鰭馬面鲀(俗稱橡皮魚、剝皮魚),東海區產量高時達36萬噸多,現在也在萬噸以下。
對策增殖放流效果不錯
除了漁民轉崗,為恢復資源,政府還實行了伏季休漁和增殖放流措施。
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局捕撈科胡科長說,每年政府都會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品種主要有中國對蝦、海蜇、大黃魚、石斑魚、梭魚、黑鯛、河蟹、鰻魚、甲魚、銀魚等,放流數量高的年份達2億多尾。同時結合每年3個多月的伏季休漁、投放人工魚礁、建立增殖特別保護區等措施,來改善水域環境。
胡科長說,保護的效果明顯,主要經濟魚類產量已有提高,如帶魚平均產量增加56%,每千瓦捕撈量由0.7噸提高到0.9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