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從上海水產大學傳出信息:絕跡上海地區20余年的“四大淡水名魚”之一———松江鱸魚,有望“游”回市民餐桌。研究人員指出:其人工育苗、培育的實驗室技術已經成熟,市有關部門將中試推廣。
松江鱸魚生活在通海的河流中,以鮮嫩著稱,其中長江口、錢塘江口等河海交匯處出產的尤為味美,有“江南第一魚”之美譽。近年來,由于水體污染、河道變化等因素,松江鱸魚幾乎從我們身邊消失,如今僅在山東、浙江近海河流零星可見。以此為原料的“莼菜鱸魚燴”等江南名菜幾成“絕響”。
去年2月起,上海水產大學啟動校長基金特別項目———松江鱸魚回放技術研究,希望通過抓捕、馴養野生松江鱸魚、人工繁殖、孵化、培育,以及模擬小魚洄游環境等方法,實現松江鱸魚的人工培育。項目負責人生命學院潘連德教授說,找魚可不容易。人工繁育魚種需要足夠的野生親魚,研究人員與沿江所有漁船時刻保持聯系,在浙江等地整整尋覓了兩個多月,終于湊了200多尾帶回實驗室,育出數萬尾魚苗。
“第一代魚寶寶”誕生后,怎么養大又成了問題。自然環境中,松江鱸魚每年春節在近海里產卵,孵化出的魚苗不斷由海至河,上溯至純淡水區,到每年10月左右時,再原路返回并發育成熟,游到大!按a”。這就意味著,研究人員在人工培育時必須通過水體鹽度、溫度等細微調節變化,精確模擬出這條小魚“成長路線”。經過不斷摸索試驗,如今水產大學水族實驗室的飼養大桶里,數百尾小魚在味道微咸的水中游得正歡。潘教授說,它們已進入成熟期,正為生下“第二代魚寶寶”作準備。
專家指出,由于松江鱸魚數量稀少,我國上世紀80年代將其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根據有關法規,該類品種經兩代人工繁育后,可供食用。據悉,研究小組正加緊松江鱸魚全人工養殖和繁育基地的建設,力爭使每年育苗數量達到20萬尾以上。
專家還介紹,我國四大淡水名魚分別是:黃河鯉魚、松江鱸魚、興凱湖白魚、松花江鮭魚。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