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幾個人都是省浙江嘉善縣漁民村的甲魚養殖戶,看似他們很休閑,其實他們是在工作,說他們在釣魚也沒錯,但他們釣的卻不是普通的魚。
陳斌:“我在打甲魚。”
記者:“怎么打啊這個甲魚?”
陳斌:“主要靠這個打甲魚的槍,右手推,左手拉,就這樣,往前面一拉,就出去了。“
記者:“這樣就能把甲魚撈上來。“
陳斌:“還要靠這上面的鉤子,主要開這四個鉤子鉤住甲魚,這個是定位,這個球落在甲魚那個位置,差不多到了就拉平,這個甲魚就勾住了,就這樣打甲魚的。“
記者:“那要求很準嗎?”
陳斌:“反正這也是要靠運氣的,反正準的人就是十下里有八下能打到甲魚,有的時候就五六只。”
漁民村是浙江省外塘甲魚的主產區,全村共有養殖面積2600多畝,一直以來,養殖戶們捕撈甲魚都是要放干池塘里的水成批捕撈,這種打甲魚的方式是近幾年才有的,而且是被市場逼出來的。
漁民村外塘養殖甲魚的時間長、質量好,口感好,價格最高時可以賣到200元一公斤,但到了2001年,他們的甲魚的價格卻突然下降,那一年陸瑞強養了10幾畝的甲魚終于到了出售的時候,本想大賺一筆的他卻遇到了麻煩。
陸瑞強:“溫室越造越多,養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個甲魚的價格一直往下跌,最低的時候跌到9元一斤。”
原來,沖擊漁民村甲魚價格的,是市場上出現的一種在溫室里養殖的甲魚。
陸瑞強:“因為它這個溫室甲魚,它生長挺快的,它是放下去8個月到12個月就要賣了,像我們搞這個生態養殖,它就是生長期挺慢的,要三年到四年。”
2001年,漁民村的很多養殖戶都像陸瑞強一樣,到收獲的時候卻賠了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養殖戶都賠錢,人們發現村里吳引根養的甲魚就能賣出高價,他養的甲魚不僅質量好,個頭也大。
記者:“這個甲魚有多重?”
吳引根:“2.5公斤左右。”
記者:“養了多少年了?”
吳引根:“這只養了7.8年了。”
記者:“像你這個甲魚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一斤。”
吳引根:“這個市場上基本現在賣80元到100元一斤。”
吳引根是村里的支書,也是村里的養殖大戶,和甲魚市場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培養了他對甲魚市場的敏感度。2000年,受溫室甲魚的沖擊,就在養殖甲魚幾乎無利可圖的時候。吳引根發現,市場上有品牌和沒品牌的東西在價格上相差很多,他想到了要靠質量取勝。
吳引根:“當時溫室甲魚對我們內塘養殖有了沖擊,當時養甲魚來說,溫室的甲魚,養一年就可以賣,我們的甲魚要五年才能賣,在市場上,當初是分不出來的,后來呢,我們搞了一個品牌。”
由于外塘養殖的甲魚上比溫室養殖的甲魚從口感上要比較鮮嫩,為了區分溫室甲魚和內塘甲魚,提高甲魚的知名度, 2000年,吳引根給甲魚注冊了一個商標。
吳引根:“打了品牌,我們農戶就能多賺點錢,不打品牌呢,就是少賺點錢。”
為了讓養殖戶的甲魚都能賣上一個好價錢,吳引根決定讓其他的養殖戶共用他的品牌,但要求把分散的養殖戶集中起來,統一飼料、統一標準、提高質量,吳引根本是一片好心,但養殖戶們并不買賬,村民沈林根就想不通。
沈林根:“跟他們一起養,還要規范什么飼料,還要在用藥方面有很多限制,覺得挺麻煩的,想不通,也不知道操作起來怎么樣。”
僅僅過了一年,到2001年,甲魚的滯銷讓沈林根和村里的其他養殖戶們徹底轉變了想法。
沈林根:“我看到他們打品牌,這個收入是每公斤150元到160元,我們沒有打品牌的只有每公斤七八十元。”
記者:“相差挺大的?”
沈林根:“相差挺大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覺得還是打品牌的好。”
2001年底,村里建起了500多畝的養殖基地,讓養殖戶們集中起來養殖,從用藥、餌料等環節統一控制甲魚的質量,然后根據甲魚的養殖年限,分出等級并經過當地技術監督部門的檢測,凡是符合生態標準的甲魚,才能給養殖戶頒發標志全生態養殖的商標。曹阿留是漁民村的養殖老手了,在他的養殖基地里,甲魚根據不同的年限被分在了不同的塘里,記者去采訪的時候,他自告奮勇要抓幾只甲魚讓我們看看。
記者:“你這個甲魚是幾年的?”
曹阿留:“這個是兩年的。”
記者:“這么小的賣嗎?”
曹阿留:“只要有人買就要。”
曹阿留:“這個是中華鱉,這個有花紋。”
記者:“黑的是好的嗎?”
曹阿留:“分地域的,像我們這個地區這種截魚是最好的。”
統一了質量,也有了品牌,可是溫室甲魚畢竟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漁民村的品牌甲魚在價格上并沒有馬上見到起色,于是,他們又在服務上打起了主意。由于甲魚的銷售季節大多集中在5月份,然后把池塘的水抽干再進行捕撈。2002年,村里成立了打魚隊,只要有收購商要買甲魚,就讓打魚隊現打上來,記者去采訪的時候,剛好有收購商到漁民村來收甲魚。
記者:“你們從哪兒過來的?”
收購商:“從上海市青浦區的朱家角。”
記者:“你們今天要收購多少甲魚?”
收購商:“150公斤。”
記者:“經常過來收嗎?”
收購商:“經常過來。”
記者:“大概多少天過來一次?”
收購商:“一直過來,兩天也有,三天也有。”
現在,漁民村一年四季都有甲魚可以賣。”
記者:“那你們平常這個季節賣甲魚的話,全靠這樣打上來嗎?”
陳斌:“全靠打上來的。”
記者:“你一天能打多少上來呢?”
陳斌:“一天嘛,看顧客要多少就打多少上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