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眼下雖是牡蠣收獲和放養旺季,但日前我們在象山縣墻頭鎮洋北村卻看到:通往象山港畔灘涂的道路邊,除了一堆堆粘滿了牡蠣殘殼的橡膠輪胎和木頭、水泥立柱外,半天也見不到一個人影。
踩過吱吱作響的牡蠣殼渣,我們終于在一艘擱在灘涂的木船上見到了三個采挖牡蠣的人。也許是海風太冷了,三人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人操著北方口音告訴我們,他們是被人請來采挖牡蠣的幫工,一天最多可賺三四十元。當我們詢問為何不見養殖戶蹤影時,三人都搖著腦袋說,今年牡蠣收益不好,很多人都快不想再養了。
牡蠣是甬城市民喜愛的傳統水產品,今年春節市場上的牡蠣價格每500克在10元以上,最高時接近20元,為何養殖戶不愿再養呢?
當我們回到村口時,遇上洋北村牡蠣養殖戶朱明驥扛著船用螺旋槳,準備去灘涂上修船。今年43歲的他原靠在建筑工地打工為生,1998年投資3萬余元開始養殖牡蠣,現有牡蠣養殖延繩50余條。從交談中我們了解到,洋北村是當地牡蠣養殖大村,全村有幾十戶農家以此為生。以前這一帶海域中的牡蠣苗放養一年就可收獲,一條掛了500只至600只廢舊自行車輪胎的延繩起碼能賺1000多元,但隨著養牡蠣的人越來越多,加之養殖自身污染,使得近幾年牡蠣產量大幅下降,牡蠣苗需放養兩年才會有所收獲。更讓養殖戶頭痛的是,一些收購牡蠣的外地商販趁本地市場銷路不暢壓價,致使同樣規格的延繩收入下降到目前的600元左右。
“眼下一公斤帶殼牡蠣降到6角錢還沒人收。”(5公斤帶殼牡蠣可采挖半公斤牡蠣)在洋北村菜場外的空地上,朱明驥面對著他前幾天辛辛苦苦從海上收來,而今卻無人問津的幾大袋帶殼牡蠣說,因銷路問題,他家現在還有幾萬公斤牡蠣泡在海里無法撈上來。為補貼家用,他現在只能去附近采石場打工。
“這樣的情況并非他一個。”我們隨后從一位村干部口中證實了朱明驥的說法。養牡蠣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如今已是洋北村牡蠣養殖戶的一塊心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