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桃華家的別墅正在裝修。”11月4日,一進張溝鎮宋場村,村民就拉我們去看稀奇。小別墅坐落在4組公路邊,還打著透視圍欄。
農村幾乎家家都是樓房,但宋桃華建的別墅造型,還是比較少見。問宋桃華一共花了多少錢,他回答:“27萬元,正好是去年養鱔賺的錢。”
去年,宋桃華成為全鎮名人,1600口鱔魚網箱,產量好、價錢好,賺得多。今年,他繼續擴大投入,花了10多萬裝修別墅,還配套了車庫。“明年計劃買小車。”
和宋桃華一樣,這幾年的張溝鱔農,個個賺得眉開眼笑。
吃水不忘挖井人。鱔農們感激政府的引導,感激先鋒村的示范,也感恩市場好行情。53歲的宋吉美是宋場村委會主任,他說,2005年,全村漁農響應號召,由四大家魚改喂鱔魚,5年來,鱔農都嘗到了甜頭,網箱一年比一年多,全村網箱達1萬口,占水面的80%。
作為全國養鱔第一鎮,張溝的鱔魚產業發展順風順水。在養鱔戶看來,先鋒村是他們致富的先鋒,抒寫了不平凡的致富傳奇。1998年,村里開始探索網箱養鱔,由村黨支部書記陳江啟帶頭,僅發展網箱500口。2003年,村里成立了養鱔協會。2005年底,通過招商引資,建起黃鱔交易大市場,大市場建起來后,日交易額高達100萬元。今年,村里發展網箱6萬口,農戶440戶。
一花獨放不是春。以先鋒村為依托,張溝鎮出臺系列政策,多點開花,經過5年多的發展,鱔魚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發展規模達3.8萬畝, 76萬口,共有東干渠、越舟湖、北干渠、排湖等8大板塊。
“去年價格出奇的好,養殖戶賺的錢都比往年多,這就是最好的示范推動。”鎮鱔魚養殖協會會長張大志介紹,今年價格更好,目前的開場價比去年高,每斤售價已經達到了23元,照此推算,進入冬臘月,肯定會過30元大關。“不過,”張大志話峰一轉,“今年的投入要多一些,飼料漲了價,純利潤應該和去年差不多。”
技術、管理、防病、市場都成熟了,漁民自然敢投入。宋吉美笑呵呵地說,去年,他投入5萬多元,70口網箱,穩賺3萬多元,“有的漁民喂得更好,可以賺個對本呢。”
記者手記:一村富,不算富。由一村獨秀到春色滿鎮,張溝鎮政府堅持效益帶動、政府推動、服務促動,堅定不移地搞水產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以點帶面的特色致富之路,使全鎮養鱔產業春色滿園,鱔魚產業一路高歌猛進。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