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啥全是南方的黃花魚,本地黃花魚難道沒有了?”昨天上午,煙臺市民崇明暉來到市區文化路農貿市場買魚時提出這樣的疑問。昨日記者采訪獲悉,港城市場上的外來海鮮正不斷地擴大市場占有率,目前占到了五成。本地海鮮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價格:均價每斤漲了一兩元
11月11日一大早,大大小小的海鮮商販擠滿了環海農貿城市場。
環海農貿城是我市最大規模的海鮮批發市場,火爆時商販多達700多家。早晨是商販一天出貨的高峰期,來自市區各大飯店和企業食堂的汽車不時地進進出出。
“現在海鮮價格比較穩定,用不了多久就要漲價了。”海鮮商販范慧君說。目前正值鮮海鮮大量上市的時間,無論是本地海鮮還是外地海鮮均供應充足,隨著天氣變冷價格將會上揚。
目前,已經有部分海鮮的價格開始悄悄上浮。例如,本地鮮海參現在需要105元/斤,比去年同期貴了20元;本地刀魚的價格也由去年的每斤19元上漲到20元。“一斤稱4個的對蝦去年已經賣到400元/斤,而現在為260元/斤,屬于最低價,再過一個周,隨著對蝦的產量降低,可能就要超過400元了,至少不會低于去年的價格。”海鮮商販鄒強說。
環海農貿城經理徐明秋表示,海鮮的總體價格比去年同期每斤增長了一兩元。根據粗略統計,去年環海農貿城的海鮮銷售量為38500噸,今年的海鮮銷售量將會超過這個數字。
競爭:外地海鮮霸占市場五成
外地海鮮在煙臺正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
“為啥本地刀魚20元一斤,而南方產刀魚卻只要10元一斤?”11月11日上午,當市民張曉麗來到文化路農貿市場購買刀魚時,不解地問海鮮商販。這名海鮮商販無奈地說:“本地產的刀魚越來越少,南方產的
刀魚越來越多。物以稀為貴,本地刀魚當然越來越貴了啊。”
本地刀魚產量抵不過外地刀魚的攻勢并非個別情況。
市場上,賣海蛤已經多年的攤販蕭萍告訴記者,以花蛤為例,現在煙臺市面上銷售的花蛤有70%以上都產自大連,大連花蛤和本地花蛤的價格也不高,因此買的人也不少。
“由于本地花蛤的產量低,每次天氣不好,本地花蛤就斷貨。而大連花蛤什么時候都有,銷售情況自然要比本地花蛤好很多。”蕭萍說。記者在她的攤位上看到,她銷售的田螺、沙蛤等都是來自大連或丹東,卻很少看到本地產的影子。
不少魚販說,像煙臺市面上銷售的刀魚、大菱鲆、鯧魚等魚類海鮮主要來自浙江、江蘇和福建等地。本地產海鮮并不代表是煙臺市范圍內的,主要集中在威海的榮成、文登和乳山等地。
商販們透露,外地海鮮在市場上的占有率至少達到50%,而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原因:本地海鮮產量少價格高
緣何外來海鮮來勢洶洶?業內人士稱,每到秋冬季節,北方的魚類多數游往南方的溫暖海域。而秋冬季節正值煙臺的開海時間,因此,漁船出海的捕撈量就不抵南方。此外,近年來捕撈過度也影響到產量。
市場上的商販還反映,從海鮮的品相和價格來看,本土海鮮品也沒有外地海鮮有優勢。以黃花魚為例,煙臺產的黃花魚比較小,而南方水域溫暖、食物充足看,黃花魚生長的膘肥體壯,個頭往往是本地黃花魚的兩倍以上。“本地產花蛤和對蝦的顏色都比外來花蛤和對蝦顏色黑,長得不待見人。”魚販稱。
外地海鮮的價格也占優勢。業內人士表示,總體來看外來海鮮的總體價格要比本地海鮮的價格低很多,這也成為外來海鮮能扎根港城市場的重要原因。
市民:本地海貨味更濃
外來海鮮雖然供應充足,但是仍舊沒有本地海鮮受市民喜愛。
“比如花蛤,我更喜歡吃本地產的,味道更鮮更好。”正在文化路市場購買花蛤的市民田先生說。不少市民表示,雖然本地海鮮的價格比外地海鮮價格貴一些,但是外地海鮮的口味趕不上本地海鮮。
從海鮮的銷售量上就能看出這一點。蕭萍說:“同樣是花蛤,最先銷售完
的肯定是本地花蛤,剩下的則是大連花蛤,當市民沒有選擇的時候,才會選擇外地海鮮。”她仔細算了算,她銷售的海鮮品種總共有15種,外來海鮮占到9種,本地海鮮僅為6種。但是一天銷售下來,本地海鮮的銷售額與外來海鮮相差無幾。
趨勢:冷凍海鮮將唱主角
市民想品嘗鮮海鮮此時正是時候。但是,等到春節前后,隨著溫度降低,海鮮產量將急劇下降,屆時,大量冷凍海鮮將唱主角。
“我現在已經多批發了100公斤的鯧魚、大菱鲆和刀魚冷藏,等到春節前后再拿出來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一位銷售魚的攤主蔣曉蘭說。她表示,不僅自己這么做,很多海鮮商販都這么做。根據以往的經驗,現在由于海鮮貨源充足,海鮮的價格相對低廉,可以大量囤積。而春節前,由于需求旺盛,冷凍海鮮的價格就會上漲,能賣出好價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行情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