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筆者驅車前往欽南區尖山鎮沿海各村采訪,路旁成片的對蝦養殖高位池映入眼簾,池里合理設置的增氧機不停地轉動,扇起陣陣歡快的水花,場面甚是壯觀。尖山鎮海水養殖業朝氣蓬勃的發展勢頭,只是欽南區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一尾蝦”帶富一方百姓
在尖山鎮,筆者見到一個規模較大的對蝦養殖場,配套設施完善的高位池一字排開,場面開闊。據介紹,這個對蝦養殖基地是該鎮引進廣東客商陳華壽投資建設的,面積180多畝,一造的產量有7.5萬公斤,純收入在120萬元左右。近年來,欽南區把做大“一尾蝦”作為該區水產養殖業重要的發展戰略,加快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樹立生態品牌,發展和推廣標準化、無公害對蝦業。同時,該區大部分蝦農積極投入資金進行“低改高”,提高蝦塘生產能力,全區已有百分之八十的蝦塘達到標準化生產標準。此外,該區積極爭取了金融部門對養殖戶進行信貸支持,加快了對蝦養殖的產業化進程。目前,全區已發展起規模達100畝以上的對蝦養殖場150多戶,對蝦7.1萬畝,涉及農戶約1.1萬戶。由于近兩年國際國內市場對蝦價格較穩定,對蝦養殖形勢特別好,經濟效益可觀,從事對蝦養殖的農民成了當地的“富裕一族”。據最新統計,今年該區又新開發蝦塘3000畝,蝦塘的利用養殖率達100%。
淡水魚成了市場寵兒
據該區有關人員介紹,羅非魚的養殖周期約為5個月,畝產量接近1噸,按每市斤3元人民幣算,扣除成本后每畝可獲利1000多元。羅非魚成本低,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好,容易形成產業化經營。該區瞄準這條致富門路,及時引導養殖農戶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對老化魚塘及村邊魚塘的改造整治,利用水庫推廣大水面養殖,使羅非魚的養殖迅速在全區推廣開來,去年全區羅非魚養殖面積為4800畝,產量4100噸。同時,該區還養殖鯉魚、塘角魚、四大家魚、淡水鯧、鯰魚等品種。全區淡水養殖主要分布在沙埠、黃屋屯、東場、犀牛腳、尖山等鎮和水東辦事處,去年該區淡水養殖面積為5.86萬畝,年產水產品2.7萬噸,鯉魚、羅非魚、塘角魚等淡水魚成為了市場的寵兒,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
養殖品牌盛譽響四方
在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該區以養殖基地作為“第一車間”,不斷拉長產品產業鏈,通過“外引內聯”的方法,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參與市場競爭,引導養殖戶由傳統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重點發展標準化高圍池養殖、深水吊養養殖、集約化網箱養殖和大水面圍網養殖,形成育苗、養殖、銷售、加工鏈式發展。據統計,目前該區共有水產種苗場29個,僅茅尾海每年育蠔苗2.5億支,蠔苗銷售收入達1.6億元。引進具有一定加工規模的海產品加工企業9家,其中4家年產值超過500萬元。由于解決了養殖種苗供應以及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養殖戶們養殖熱情高漲,去年該區水產養殖面積28.5萬畝,年產水產品28.3萬噸。
近年來,在相關政策扶持和指導下,該區的水產養殖已呈現遍地開花的發展勢頭,一個個養殖業品牌盛譽響四方。近年來,在該區,每一次大蠔養殖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養殖面積的擴大,產量的增加,養殖空間由灘涂向淺海延伸,發展勢頭十分迅猛,養殖面積由2000年的13.2萬畝發展到去年的13.6萬畝,產量由13.4萬噸增至19.7萬噸。康熙嶺、尖山鎮等一帶產的海鴨蛋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廣西區內外享有盛譽,今年上半年該區海蛋鴨存欄52萬羽,海鴨蛋產量0.18萬噸。青蟹也是該區養殖業的一個品牌,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目前產品一直供不應求,養殖面積也得以迅速擴大。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