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主要搭棚越冬的溫熱帶魚品種:
近幾年來,我區池塘養殖的水產品種較多,全雄性羅非魚、淡水白鯧、泰國筍殼、塘鲺、埃及塘鲺、南美白對蝦、白須魽等熱帶魚類的面積日漸增多。這些溫熱帶魚類一般低于10℃都會出現異常反映,低于7℃出現死亡。
二、越冬池塘的選擇和準備:
準備越冬的池塘,應進行清整。除去塘地過多的淤泥。淤泥過多,一來使池塘變淺,載水量下降;二來又消耗池水中的溶氧,并產生不良氣體;三來淤泥中含氨氮有機物,通過微生物氨化作用,產生有毒性的氨。四來淤泥中存在危害魚類的寄生蟲和致病微生物。除去塘底過多的淤泥,還可防止出現魚類得“氣泡病”。塘底淤泥不是不要,以保留20厘米內為好。在培肥水質方面有一定積極作用。
最好選擇無滲水、背風向陽的深水池塘做越冬池,新挖池塘不能不能作越冬池。越冬池塘最好進行干底清整、曬底、加高加固塘基以備寒潮前加深塘水、消毒和肥水。注意:不能讓塘底曬的太硬,否則不利于塘魚打窩聚群越冬;必須使用塊狀干燥的生石灰,有效成分為稀釋后的強堿性生石灰水,久置即會吸收二氧化碳而失效,干水法清塘用量為每畝用50斤+清塘凈1袋。帶水清塘法是每畝每米水深用150斤+清塘凈2袋。肥水時建議使用已發酵的有機肥,待清塘藥效消失、試水成功后即可放養。
三、池塘底質處理:
冬季凍死魚的重要原因是池塘底層水嚴重缺氧,魚類被逼游上水面而凍傷死亡。因為寒潮時多為陰雨天氣,缺乏陽光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特別是原塘越冬的魚塘,在越冬前的兩個月最好使用光合細菌、EM菌、底毒改、降氨素等微生物制劑,把池塘中經過一年養殖積累下來的大量有機物(如:剩餌、糞便和死體)和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分解利用,并且能夠改善底質、穩定水體,防止塘魚在越冬期間因底層水缺氧游上表層水時凍傷凍死。微生物制劑在水溫降到20℃前都可以使用,不能與殺菌消毒藥物同時使用。切記至少連續使用降氨素+藻種或EM菌+底毒改二次凈化底質。
四、搭建越冬棚要注意事項:
(一)密切關注溫度變化:
為越冬池塘內外配備溫度計,在水溫降至20℃前,將池水加至2-2.5米。這種方法經濟方便,在我區一般無特大寒潮時羅非魚均可安全越冬。
對于經濟效益較高的魚類,如親魚、筍殼魚、蝦等必須搭建越冬棚,用木樁、拉鐵絲、蓋薄膜把整個魚塘全部覆蓋,越冬棚框架應提前搭好,待水溫降到20℃時必須覆蓋好塑料膜,兩邊對開一扇門在晴天或水溫達到22℃以上時打開以便通風換氣。據了解,斗門人搭建的越冬棚質量比較高,一般搭棚的成本在每畝2100元左右。
在去年寒潮,我中心技術員走訪了多家越冬養殖場,據綜合了解,羅非魚一般最低忍受水溫為8℃(具體還應視乎品種而定),筍殼魚在水溫低于15℃時容易發生水霉病。所以在接近此溫度時一定要采取盡可能的方法確保溫度不能下降。
(二)、提防寒風的吹襲:
為了抵御寒風,可采用簡單又經濟的方法:在靠北邊一側越冬池塘兩邊拉鋼索覆蓋上塑料薄膜,約占池塘面積1/2-2/3。
搭建越冬棚,盡量選擇一張長方形魚塘搭建,避免兩張或多張池塘共同搭建,搭棚的高度也不宜過高。越冬池由于搭建面積過大、過高,在風大的時候,受風面積大,塑料薄膜被拉扯1米多高,容易扯破越冬棚照成棚內,入風溫度迅速降低,造成塘魚大批死亡。
搭建好的越冬棚,可在棚內鋼索下均勻吊小沙包,防止風大吹起塑料薄膜時拉扯出破口。進出越冬棚也應該牢記覆蓋好出入口塑料膜,避免大風透過空隙降低棚內溫度。
(三)、注意雨水滲漏:
經常檢查和修補越冬棚,及時導流越冬棚頂的積水;最好在薄膜與塘邊接觸處挖一排水溝,防止雨水進入池塘引起水溫驟降;為減少冬季投喂和方便管理,可降越冬棚內氣溫控制在21℃左右,水溫控制在17-20℃。
(四)其他注意事項:
1、多巡塘,密切留意池塘情況,注意棚外棚內及塘水溫度變化。密切關注氣象信息和氣候變化,小心倒春寒。
2、確保棚內氣溫不低于20℃,水溫就有保障,如果水溫已經下降,在通過提升氣溫來提高水溫就困難。在去年防御特大寒潮時,各養殖戶可謂各施各法,方法千奇百怪。用鍋爐、電熱棒加熱、燒煤球保暖,保溫燈都有。對次,在這里要說明下,用鍋爐、電熱棒加熱,能在短時間升高溫度,但在令到池塘表層水溫提高后,待在底層水的塘魚會游到上層水,這時由于溫差大,容易凍傷塘魚。燒煤球,可以暫時升高棚內溫度,但會令到棚內氧氣降低并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致使池塘出現塘魚缺氧現象,水溫也難以提高。保溫燈是最實用的,對于經濟效益較高的塘魚,在水溫低于20℃時應添加保溫燈,保持棚內氣溫,防止水溫散失。
(五)魚體體質增強
1、過冬前減少投料,防止魚肥越冬難,最好瘦身過冬。越冬前期魚料配方中,嚴禁添加促生長的違禁藥物。應適當加大維生素C、維生素B和礦物質無量元素以及促美等能提高魚類抗病能力和抗應激能力的添加劑。而且越冬前期魚飼料的粗蛋白不能過高,并且所含能量要適當增加。
2、不同規格的魚分池飼養。以利于整塘出完魚,而不影響其它魚。越冬期不要以塘分批出魚,多次拉網,因為拉網后魚受傷易感染細菌、水霉病,并且魚受驚嚇后部能再聚群越冬,從而影響越冬成活率。拉網前后使用菌必清2畝/瓶+潑灑姜2畝/袋+霉病套餐2畝/袋,有效減少拉網后的繼發水霉感染及死魚事故。
3、pH值 魚類越冬池的水體,要求pH值在7.0-8.5之間;過高或過低對魚類都有危害。除鹽堿地以外,生產實踐表明,管理不善,越冬魚池水體pH值一般偏低。對此可采取以下兩項管理措施:
A、掛生石灰袋 若發現pH值下降較快,甚至已達偏酸程度,可在水中掛生石灰袋來提高pH值。袋用聚乙烯紗布縫制,內裝2斤左右的生石灰,用繩子吊在水中若干個。生石灰用量10斤/畝。
B、平衡藻相 過冬前2個月,使用降氨素+藻種每套3畝的辦法調節水體中的有益藻相,以起到穩定pH值的目的。
4、溶氧 根據實踐,越冬魚池中溶氧要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就應采取補氧措施,主要方法如下:
A、加注新水補氧 用未被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庫的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注入越冬池。或將深井水抽出經一段流程后注入越冬池,最好暫屯另一池給以曝氣數天,以增加其含氧量再用。加注新水要注意溫差和避免大量加水時沖起池塘底的淤泥。
B、化學補氧 利用增氧劑補氧,增氧劑一般為氧多1-2袋/畝或雙氧水500毫升/畝。
5、越冬前期,即寒潮前一個月左右,最好拉網三次(注意是空拉,且運動緩慢、細致),以鍛煉魚體,增強體質,提高越冬適應能力。對比試驗證明,越冬前的拉網鍛煉,大大提高了魚類越冬成活率,但越冬期禁止拉網或捕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