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2月3日,一位漁民在南姜碼頭整修船只。由于這些小漁船只能在近海作業,經濟效益已經越來越差

沙子口碼頭的這些大馬力漁船,大多來自外地。

今年60歲的曲知康說,以前這樣的蝦一天能捕2000斤,現在只能捕200多斤。
在不少人眼里,青島是一座海洋資源豐富,尤其盛產海鮮的城市,“吃海鮮,喝啤酒”便是這個城市市民生活的一個生動寫照。然而現實中,島城可以捕撈的海產品正逐漸減少——受馬力小 、抵抗風險能力弱、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制約,島城近海從事捕撈的5000多艘小木船,現已步履維艱,生存艱難。不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樣是面對日益枯竭的近海漁業資源,省內煙臺、威海以及省外上海、杭州、深圳、大連等城市,都較早利用大馬力船發展起了外海甚至遠洋捕撈業,其捕撈船都到了島城家門外。
而今,青島正在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這為作為海洋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捕撈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此,島城也喊出了“十二五”期間建大馬力船,發展遠洋捕撈業的口號。那么,島城捕撈業的現狀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如何破題?“超級馬力”船該如何駛向深海?……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調查。
■特別提醒
作為沿海城市,島城捕撈業已經遇到了發展中的瓶頸,急需進行產業調整轉型。您認為下一步島城的捕撈業該如何發展呢?是進行漁船的升級換代,向深海要資源,還是縮小漁船捕撈規模,繼續在家門口作業?還是加大增殖放流,培育更多近海漁業資源?不管您是從事捕撈的漁民,還是關心島城海洋漁業發展的熱心市民,都可有一說一,亮出自己的觀點。
現狀
近海漁業資源漸枯竭五千多小漁船“吃不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是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句就近利用資源的生存法則。擁有漫長海岸線的青島,也一度憑借其豐厚的漁業資源讓漁民受益無窮。然而現在,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日漸枯竭,漁民們發現,他們所靠的大海,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片每每打魚魚滿倉的海了;相反,現在一網下去甚至一無所獲。
運氣不好連油錢都掙不回來
12月3日,寒風勁吹,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姜碼頭內,停泊著五六百艘小木船。由于海上風力超過了5級,所以當天這些漁船都沒有出海作業。
不過 ,當天有一個好消息,讓不能出海的漁民們找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原來,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這一天在碼頭附近的西姜社區居委會發放2009年度下半年油價補貼。也正因此,碼頭邊上張貼的油價補貼公示表,成了不少人關注的焦點。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就滿懷著欣喜過來查看自己能領到的補貼數額。“現在油價漲得太厲害了,這筆補貼還是能緩解一下我們的壓力。”
在所有領補貼的漁民中,今年35歲、家住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姜社區的曲寶章排在第一位,相比較大多數人12馬力船而言,他的船稍微大一些,是60馬力船 ,所以,與眾人2829元的補貼相比,他領的補貼也最多,達到了18839元。然而,高興之余,曲先生也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慮。
曲先生自15歲開始捕魚,已在大海中馳騁了20年,但他發現,現在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了,他們捕魚也越來越困難了。“20年前,那真是一出海打魚就魚滿倉啊,可是現在,運氣不好的話,連油錢也掙不出來。”曲先生有些無奈地說,“那時候在離岸兩三海里的區域,幾個小時就能撈滿倉,可現在出去忙活一天,也不一定有貨。”
沒有魚可以捕撈不說,水漲船高的成本,也壓得曲先生有些喘不過氣來。他簡單算了一筆賬:他的船是60馬力船,一天下來需要柴油約300升,按照每升柴油4元錢計算,一天光油錢就得1200元。另外,每次出海作業需要雇一個人,人工費一天也要200多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隱形花銷,一天的成本就有1500多元。
如今捕魚“像在海里找大熊貓”
今年38歲、已在青島工作了20個年頭的四川資陽人鄧羅勝,也見證了近海漁業資源由豐厚到日益枯竭的明顯轉折。
鄧先生經別人介紹來到青島沙子口后,先是給別人打工,養了三四年扇貝,后來發現捕魚的經濟效益不錯,就轉了行。一開始,他也是給別人打工,不過,那時候捕魚很容易,幾乎每次出海都能滿載而歸,“最多的時候一天掙了2000多元錢”。
也正是看到了捕魚這份待遇優厚的工作,鄧先生才把妻子孩子從老家接到了青島。經過這些年的打拼,勤奮的鄧先生不僅帶著一家四口在青島扎下了根,還花了幾萬元錢將老板的船買了下來,改為自己經營。擁有自己的船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鄧先生過著舒服安穩的生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鄧先生漸漸發現,捕魚這項工作越來越難做了。“我凌晨兩三點就要出海,運氣好的話能撈一點兒,運氣不好的話,真的連油錢也掙不回來。”說這番話時,鄧先生正在更換船上的油箱,所以他很自然地提到了油的成本。“一天就需要這么一箱油,油錢大概要600元。”他敲打著油箱說。
“1976年那會兒 ,一天可以捕2000斤立蝦,可是現在一天連200斤也捕不到了。”今年60歲、剛從公交集團退休的曲知康說道。曲知康以前也住南姜社區,他的弟弟現在仍從事海產品加工,所以曲先生常回老家看看,這期間,他也感受到了漁業資源的日益枯竭。
另一位從事捕撈30多年的漁民王先生有些夸張地說:“現在捕魚就像找大熊貓似的,很難;我們捕上來的只是些立蝦、八帶,魚很難捕的。即使捕上來,也都是些小魚小蝦。”
捕撈主力軍多數是“三小”漁船
由于沒有大魚可以捕撈,漁網的網扣越來越小,最后,這些“小家伙”只能也被無情地捕撈上來。
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政處崔雪永科長介紹說,青島在近海作業的漁船有5300余艘,其中多數是60馬力以下的小漁船 。這些小漁船作業由于尺寸小,功率小,噸位小,被稱為“三小”漁船。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日漸枯竭,這些小船確實很難像以前那樣規模捕魚了。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唐衍力教授對青島的漁業尤其是捕撈業做過比較詳細的調查。他說,青島近海現在有船只8300多艘,其中5000多艘是從事捕撈的漁船 ,這其中,95% 的船只是傳統的小木船。這種船馬力小,只能在近海作業,經濟效益差,而伴隨著這些小船的高密度捕撈作業,近海可以捕撈的漁業資源已經越來越少。
在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樓的墻壁上,掛著一些宣傳畫,其中一張的畫面是黃渤海區漁政局有關領導到青島漁港檢查伏季休漁工作,該畫的背景,就是一片停泊在碼頭的小木船。小木船,正是目前島城捕撈業主力軍的一個真實寫照。
根據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注冊登記信息,目前島城本土只有一家從事遠洋捕撈的企業,該企業共有10艘1500馬力左右的船,但平時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在政策的引導下,島城有一部分小木船已經更新換代為大馬力船。比如,膠南已經開始建造了40艘可以航行100海里的大馬力船 ,黃島區日前也開始建造4艘450馬力以上的遠洋漁船。
影響
不少漁民改行搞販賣想吃鮮魚蝦越來越難
由于本地近海可以捕撈的魚越來越少,一些漁民覓得了新商機,即到海上向一些遠道而來的外地漁船收購海鮮,然后再上岸倒賣。這樣,很多上岸的魚其實是在冰庫冰著運過來的,市民想買新鮮的野生魚蝦,已經越來越難。
餐桌海鮮,難覓青島本地捕撈
12月4日上午8時許,沙子口漁港碼頭,一群人圍在一艘剛剛靠岸的漁船邊上。船停穩后,船員開始從冰庫里搬出一箱箱“戰利品”,其中大部分是八帶。37歲的船老大周強跟前來買魚的顧客討價還價。
原來,停靠在沙子口漁港里的本地漁船很多都不是自己去捕魚,而是出海后從其他捕魚的船那里收魚。“像鲅魚、魷魚這些海貨,大部分都是從江蘇的漁船收來的,而像蝦虎等,大多都是從浙江普陀的漁船上收來的。”一位收魚者告訴記者。
不少市民為了買到最新鮮的海貨,特意跑到了沙子口漁港。不過,經常來的市民馬先生表示,“上岸的魚其實已經是在冰庫冰著的了,因為不知道它是漁船哪一天才收到的。
從業漁民,不少已萌生去意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南姜、沙子口碼頭,時常可以看到被拖到岸上的漁船,有些船已破爛不堪。據介紹,這些船大部分是告別捕撈作業的,因為捕魚已經很難掙到錢了,船老板不想再干了。
今年41歲、已在青島待了10年的四川人毛仕穩,正騎著摩托車到處轉悠,打聽有沒有買船的,因為捕撈掙不到錢,他想把船賣掉。其實,不僅是外來者,為數不多的本地漁民中,也已經有人萌生退意。一位漁民表示,隨著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少,漁船也越來越少了,嶗山本地居民已很少有打漁的了。
尷尬
外地漁船勁足又抗風已經捕到青島家門外
作為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島城,怎么陷入了無魚可捕的尷尬境地呢?除了全球性的海水污染導致魚群減少等共性原因外,島城還存在著一個瓶頸式的難題,那就是捕撈作業的漁船普遍是小馬力船 ,只能在家門口作業。與此同時,不少外地的大馬力漁船,已經開到青島遠海進行捕撈作業。
島城小漁船,僅能離岸10余海里
12月3日,受強冷空氣影響,島城海面上刮起了五六級的風,嶗山一帶的漁船都停靠在碼頭“放假”了。而與此同時,在島城大海深處,來自遼寧、江蘇 ,甚至浙江的漁船正熱火朝天地實施捕撈作業或者在海上進行海貨交易。
為什么我們的船出不了海,別人的船卻可以正常作業呢?南姜社區漁民王先生回答說:“咱的船都是12馬力左右的小船,大一點兒的能達到幾十馬力,而人家的船都是數百馬力,甚至上千馬力的大船;咱的船五六級風都抗不了,可人家的船七八級風也沒有問題。”
“我們一般都是在近海捕魚,離岸也就10多海里吧。”已經在青待了10年的四川人毛仕穩表示,他們這一帶,大都是12馬力的小漁船,一般在距離岸邊十一二海里的海域捕魚,而且天天往返,這些年都是如此。
“嶗山一共有1200多艘這樣的小船,它們確實跑不遠,最遠的能跑到潮連島海域。”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道。
外來大漁船,青島外海捕撈忙
12月4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沙子口漁港碼頭看到,碼頭上停有不少大型的外地漁船,而且還不時有外地漁船駛入碼頭。
與本地漁船絕大多數是木制船不同,這些外地漁船都是鋼質外殼,而且在個頭上也明顯比本地漁船大了一個型號。
記者數了一下,當時停靠在碼頭里的漁船大約有70艘,其中漁船上寫著“浙普漁”字樣的船有9艘,它們來自浙江普陀;寫有“蘇贛漁”字樣的船有2艘,那是來自江蘇贛榆的船只。另外,還有來自河北的漁船2艘。
進港的外地船中,有的是因為風大過來避風,當然,更多是進港來做補給。“我們一共4條船,已經出來半個多月了。”來自浙江普陀的船老大吳先生一邊補著網一邊說道。他介紹說,一旦遇到大風天氣或者航行時間長了,就會就近找一個港口休養一下,并把倉庫里的魚賣了。
“我們經常要北上經過江蘇沿海,再到青島這邊,最遠能到靠近韓國和日本一帶的公海。”吳先生說。
延伸
小木船引發問題一連串
單就捕撈能力和經濟效益而言,島城的小漁船只是生產方式落后,然而,由此引發的問題并不少。比如由于不能到遠海捕撈,漁民在近海捕撈過度,從而造成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形成了資源惡性循環;小漁船易污染難管理,污染了海洋環境等。
帶“犁”漁網耕壞海床
近海越沒有魚,漁民就越想捕撈;而漁民越捕撈,近海就越沒有魚。這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為了盡可能地多捕點兒魚,不少漁民在漁網上精心做了文章,將網扣縮小不說,還在網上加裝了像犁或刀一樣的物件。漁船經過的地方,只要一網撒下去,就能將自海面到海底間的所有海貨一網打盡;而且因網上有帶犁性質的尖銳器具,可以將海底的“寶貝”好好搜尋一番。
“這樣捕魚時間長了,就把近海的海床破壞了。”今年60歲、漁家出身的退休職工曲知康說,“海床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如果恢復不了的話,魚群就不會在此停留。”
雖然本市每年也會在近海放流一些魚類等海洋生物育苗,但曲先生認為,如果不改變現在漁船高密度“耕地”的捕魚方式,育苗在近海很難長大。“這就好比是土地上長了一片小草,它剛長出來就被鋤掉了,等再長出來,還沒等長大,又被鋤掉了,這片小草永遠也長不大”。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漁業系葉振江副教授表示,小木船傳統的粗放式作業 ,效益雖低破壞卻大,連小魚小蝦也捕撈上來了,不利于生物鏈的形成。
不顧及環保污染環境
島城沿海的小木船大部分屬于個人所有,為了盡最大可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個別漁民往往只關心漁船的設備,柴油價格的漲跌,以及海產品的價格等,至于環保等問題很難去顧及。
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小木船聚集的碼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臟亂差”的情況。生活垃圾隨地亂倒,生活污水四處橫流。有的海邊路面雖然已經硬化,但是布滿了生活垃圾和各種海產品垃圾。
“如果是規模化的企業在從事捕撈作業,一般會比較關心環保,即使不關心,有關部門也可以用行政化手段來制約。但是,如果對單個的漁民而言,這就很難要求,很難治理了。”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吉亭說。
違法搭建影響海邊游
駕駛小木船出海捕魚的漁民中,除了本地漁民外,還有不少是被雇來的打工者。這些打工者大都在碼頭附近租房居住,有的甚至住在臨時搭建的違法建筑中,這也導致海邊的漁村逐漸變大。由于這些村落位于海邊,旅游旺季沿海一線的游客又比較多,有時會引發一些誤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村落的沿海區域,被圈占遮擋了起來,游客根本無法順利到達海邊。被圈占起來的區域,有人用來做養殖,還有人搭建了一些違法建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