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十一五”期間我國漁業克服了自然災害嚴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等不利因素影響,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漁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五年來,水產品產量平均每年保持4%左右的增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有力地保障了水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預計2010年水產品總產量可達5350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將突破1.2萬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8963元,“十一五”年均增長8.8%。2006年以來水產品批發市場綜合平均價格年均上漲4.9%,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為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供應、穩定農產品價格總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強漁惠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央財政支持漁業投入比 “十五”增長了7倍,累計達到370億元,重點加強了漁政漁港、資源養護、良種繁育等建設和與漁民生計相關的補貼。漁民民生得到各級政府的更多關注,在漁用柴油補貼、漁業保險保費補貼、困難漁民最低生活保障、“連家船”漁民上岸定居等方面取得進展。 “十一五”開始實施的柴油補貼政策,累計發放320億元,緩解了因燃油價格大幅上漲給漁民造成的生產生活壓力。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發展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水產健康養殖深入推進,各地共改造老舊池塘1000多萬畝,建設水產遺傳育種中心17個、水產原良種場312個,創建1771個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區),集約化養殖方式迅速發展,養捕比例由66∶34發展到71∶29。國內捕撈業保持平穩有序,作業漁船結構有所改善。遠洋漁業結構繼續優化,大洋性公海漁業比重由46%升至58%。水產品加工能力提高了30%,加工質量與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休閑觀賞漁業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漁民增收和滿足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新亮點。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6%以上,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事業全面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大踏步前進,全國累計投入增殖放流資金20.97億元,放流各類苗種1089.9億尾,增殖放流活動由區域性、小規模發展到全國性、大規模的資源養護行動,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禁漁期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總數達到16個,啟動并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20個。海洋牧場和人工魚礁建設發展迅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逐步健全,漁業水域污染查處力度不斷加大,涉漁工程建設項目資源生態補償制度初步建立。
漁業綜合管理能力增強。2007年《物權法》明確了漁業養殖權和捕撈權的物權屬性,農業部發布實施了《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辦法》,組織開展漁業水域灘涂規劃和養殖證發放工作,啟動并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產養殖執法工作。改革了漁業統計制度,建立了漁業基礎信息采集網絡,建成并廣泛應用中國漁政管理指揮系統和全國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新建造漁政執法船艇528艘,總數達到2287艘。積極推進“平安漁業”建設,進一步強化人員培訓、安全生產制度、設施裝備建設,事故防范和搶險救助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應對了臺風、地震、冰凍、洪澇等一系列自然災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