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開展“全面提升年”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這個中心,堅持科技興漁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水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0年全區水產利用面積33809畝,其中養殖面積19335畝;魚產量11328噸,漁業總產值實現38214萬元。水產生產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調整漁業結構,推廣名優新品種和新技術。擴大甲魚、俄羅斯鯉魚、優質鯽魚、對蝦等品種的養殖規模的同時,引進了高背鯽、黃顙2個新品種進行養殖,新增名優面積1100畝,推廣了魚類春季放養技術和魚病綜合防治等技術;在做好甲魚養殖、休閑漁業、名優養殖、高效養殖等各類示范基地的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養殖者建設新的基地。新建設了于集鹽屯休閑漁業基地、前高黃顙養殖基地、梁水鎮喬集甲魚溫室大棚、新區墩臺王觀賞魚基地4處,在于集、鳳凰辦事處、朱老莊、閆寺辦事處、道口鋪辦事處等鎮、辦事處共完成開發整理池塘面積1118畝。
二、實施項目,推動水產業的發展。實施了沿黃低洼鹽堿地“以漁改堿”綜合治理技術項目。以于集、鳳凰辦事處、閆寺辦事處、湖西辦事處4個鎮、辦事處為示范區,面積500畝;確定堂邑、梁水鎮、道口鋪等8個鎮、辦事處為輻射區,面積2000畝。對項目示范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管理措施,邀請省、市專家對技術人員和示范區養殖戶進行培訓,詳細講解了低洼鹽堿地養魚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等內容。經過一年的實施,項目各項指標圓滿完成,通過了驗收。繼續承擔實施了省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項目。成立了漁業科技入戶領導小組;聘請市水產專家組建了專家組。制定了實施方案和主推品種操作規程,選定了技術指導員17人。遴選了示范戶202戶,確定示范面積2067畝,制定了分戶指導計劃,實行了技術指導員包戶機制。項目的實施,使技術指導員和養殖戶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廣大養殖戶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得到加強。
三、推廣水產養殖機械補貼,提高水產裝備能力。抓住水產養殖機械首次納入農機補貼范圍的機遇,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積極宣傳發動,幫助需購機的養殖戶辦理相關手續,積極推進水產養殖機械購機補貼項目的申報和發放工作。這一惠民政策推出后,有19戶水產養殖戶申請,購置養殖機械60余臺,享受到國家農機購置專項補貼資金近3萬元。
四、開展培訓,提升全區養殖技術水平。采取召開座談會、深入生產一線舉辦培訓班、塘邊授課、示范戶與專家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開展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根據全區池塘分散的特點,主要采取了以鎮、辦事處為單位的培訓。在培訓內容上,根據不同的生產季節、生產環節和生產需要進行培訓,提高了培訓的時效性和實效性。今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4期,其中全區集中培訓4期,鎮辦事處培訓20期,培訓漁農1300余人次,培訓技術指導員15次,發放池塘日記、操作規程、養殖技術、法律法規等資料9000余份,提高了技術指導員和漁農的技術水平,進一步規范了水產養殖生產。
五、深入到戶進行指導,做養殖戶的貼心人。技術人員直接參與生產管理,為養殖戶提供面對面地技術服務。開展巡回指導和電話咨詢,在第一時間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做好養殖戶的貼心人。特別是7月份后,氣溫急劇升高,水產養殖進入病害高發期,技術指導員攜帶水質分析儀冒著高溫酷暑,深入一線開展入戶指導工作。每天從早到晚奔忙在塘口,詳細跟蹤了解示范戶養殖管理情況,指導示范戶調節水質、科學投喂餌料、適時開啟增氧機、定期潑灑藥物預防病害發生等。17名技術指導員戶均入戶指導85次以上,解決各類技術難題200余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