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1年以來,大連金州區海參養殖業發展態勢較好,到2006年全區僅池塘養殖海參面積就達5萬余畝,2008年金州區被評為首批遼寧省漁業標準化示范縣(區),養殖示范品種為海參。近年來,隨著用海規劃的不斷實施,海參養殖面積逐年減少,一定程度影響了海參養殖產業的發展。為解決這種矛盾,保證海參養殖業發展,幾年來,科技人員不斷研究和探索海參養殖的新模式。2009年,同養殖戶共同開發了利用扇貝籠替代人工礁進行池塘海參養殖技術,經過近兩年來的實踐,效果顯著,海參養殖畝產提高30%左右。具體做法如下:
將扇貝籠(舊籠亦可)懸掛于池塘水體中,上部系在浮綆上(浮綆兩端固定在堤壩上,綆繩上系塑料浮子),下部落(觸)到池塘底部,籠口打開,海參可自由進出,每畝懸掛300~400個網籠。當進水肥水15~20天見網籠表面長滿大量底棲硅藻時,開始投放海參苗種,苗種規格400~600頭/kg,投放密度為8000~1萬頭/畝,經1.5年時間的養殖管理,大部分海參達商品規格即可收獲,平均畝產鮮參300~400斤。
扇貝籠養參技術的優點是:解決了爛泥底池塘養參難的問題;網籠為海參提供生長、攝食、活動和夏眠(替代人工礁),同時其表面又是底棲硅藻類生長繁殖的優良場所,為海參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餌料,使海參生長速度加快、成活率提高,減少了病害的發生;能充分立體利用水體,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投資少、見效快、操作簡便、利于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