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為讓市民吃得安全,讓漁民獲得實惠,我市水產養殖業已基本實現養殖模式生態化,養殖設施標準化。這是記者昨天從全市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現場會上獲得的信息。養殖布局日趨合理優勢品種發展加快。
經過多年的發展調整,我市水產養殖業初步形成淺海網箱養殖、灘涂低壩高網及蓄水養貝、淺海牡蠣養殖、淺海藻類養殖、灘涂貝苗培育、淡水池塘綜合養殖和標準化海水池塘綜合養殖等具有區域特色的養殖布局。同時,各地積極推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建設,培育了大黃魚、南美白對蝦、青蟹等一大批優勢主導產品和特色漁業。
目前,我市主要的養殖品種已從過去的幾種增加到40多個,水產養殖改變了以淡水魚類、海水貝藻類為主的局面,形成以魚、蝦、蟹、貝、藻多樣化發展格局。此外,我市觀賞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水產養殖新的增長點。養殖方式日趨多樣科技含量得到提升。
近幾年,我市不斷探索健康養殖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蝦貝混養、魚蝦貝立體養殖和多茬養殖的新路子,先后成功推廣了蝦塘立體綜合養殖、低壩高網養殖、全封閉內循環養殖和淺海筏式養蠣等技術。
隨著漁業科技含量不斷得到提升,我市在種苗繁育、病害防治、引種養成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黃魚、青蟹、鱸魚、烏賊、南美白對蝦、梭子蟹等10多個品種的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養殖質量不斷提高。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傳統落后的養殖基礎設施已成為阻礙實現漁業增效增收的瓶頸。為此,我市于今年年初確定了池塘標準化建設示范點,第一批池塘標準化示范建設項目共19個,建設規模7350余畝。通過半年多時間的緊張施工建設,目前已有16個項目通過市級驗收小組的竣工驗收。同時,在市級池塘標準化建設項目的帶動下,輻射帶動各地池塘改造總面積達17000余畝。通過池塘標準化建設,大大增強了池塘抵御洪澇、臺風等災害的能力。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推行從“水體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水產養殖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目前,全市通過國家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基地55個、無公害產品認證21個、有機產品認證近10個。
相關新聞
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出現轉變
昨前兩天,全市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現場會在余姚召開。副市長陳炳水出席會議并就今后如何穩步推進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做大做強水產業這篇大文章作了具體部署。
據介紹,我市自去年9月在北侖召開第一次水產養殖標準化現場會后,各地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逐步出現轉變,并呈現出明顯的特點:余姚起步早、起點高、高投入、高回報,并舉辦了牟山湖大閘蟹休閑節、明鳳甲魚文化節,迅速形成了品牌效應;寧海機制活,通過水域灘涂經營權流轉,已新組建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15家,水產養殖專業協會2家,規模流轉面積達1.7萬余畝;象山是養殖面積大縣,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25萬畝,其中海淡水池塘養殖面積10萬畝,雖然池塘標準化改造起步晚,但推進速度十分迅速;鄞州大力發展休閑觀賞漁業,全區共有垂釣休閑園3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達15萬至20萬人次,產值達1500萬至2000萬元;慈溪水產養殖生產、用藥記錄規范,全面推進了健康養殖模式。
又訊昨天上午,9家市級池塘標準化建設示范基地獲授牌表彰。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