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的養殖中,大量投放抗生素,產生的后果極其危險而無法預測。
在2008年完成的一項五省區抽樣調查中發現,中國的抗生素不當使用情形十分嚴重,不僅在醫療中如此,在農業養殖亦十分嚴重。
根據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教授肖永紅介紹,養殖業中投放抗生素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的養殖業養殖密度過高,衛生條件差,為了防病、治病就大量噴灑抗生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抗生素能促進養殖的動物生長,但這已被研究結果否定。
抗生素不當使用在養殖業中問題不在于治病和防病而在于用作飼料添加劑。一方面,會在養殖環境中的菌群中形成耐藥性,一旦致病力強的細菌對人畜共用的抗生素獲得了耐藥性,人類感染后,本來有效的抗生素療效會減小甚至無效。抗生素擴散到環境中,也會在菌群中產生同樣的耐藥性。
“比如,在海產養殖動物中有一類弧菌,致病力強,近年在沿海發現的此類弧菌的耐藥性呈上升的趨勢”,肖永紅說。按照相關規定,對用于人類的重要抗生素采取保護措施,在動物中不使用,“但在實際中,投放的抗生素種類遠遠超出此范圍。規定沒什么作用。”
另一方面,那些只用于養殖動物的抗生素,對人體有害,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根據中國國內抗生素的產量估計,中國每年生產約20萬噸抗生素,大概“人一半,動物一半”,肖永紅說。
而對于抗生素的不當使用及其造成的后果,中國國內缺乏研究和相關立法。全行業普查性的研究從未進行過。
山東的海水養殖產業,當屬煙臺和威海規模最大,其中煙臺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海參出口基地。
40多歲的宮先生是煙臺一家海水養殖企業的老板,主要經營海參培養加工和出口。據他透露,在海水養殖過程中添加抗生素,早已成為被默認的“行規”。
海水養殖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育苗、養殖和加工。宮先生說,在育苗和養殖這兩個步驟中,由于病害和養殖密度過大造成的水體問題,“抗生素的添加是‘必須’的,要不受病多,一死一大片,肯定血本無歸;就是加了也還是會有死亡的,有時候還賠錢呢”。
所謂水體問題,主要是指海水污染。一方面,污水排放造成海域污染;另一方面,養殖的時候由于密度過大、水域有限,魚的排泄物都沉到海底,沒法清理而腐爛,就會造成水質惡化并滋生病菌,“只有加入抗生素才能抑制病害”。
養殖戶加入的抗生素大同小異。宮先生介紹說,行業中投放的主要是脫霉素、大蒜素以及避孕藥,前兩個是消毒用的,最后一個則是為了降低海參的活性,讓它變“木”,只知道吃,長得快。而投放的頻率最起碼要一周1-2次,“別說有病了,就是沒病也得加,防著”。
使用抗生素會在菌群中形成耐藥性,對海產養殖的魚和海參投放抗生素也會產生耐藥性。宮先生證實了這類情況,“一旦出現不管用的情況,我們也沒辦法,那就換種藥,要么加大劑量,大家都是這么做的。其實很多生藥(抗生素)廠都會主動上門聯系我們,說是自己家的藥好,吃了不得病”。
如此大劑量和多種類的使用抗生素,導致病菌的突變選擇加快,“魚經常得怪病,查都查不出來。你說你碰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那就各種抗生素都往里面加吧,看管用不,不管用再加量”,海水養殖似乎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對于有無抗生素替代產品的問題,宮先生苦笑說,現在海水養殖業的抗生素替代物主要就是疫苗,但是這個的可行性不大,養殖密度太大,魚苗期又是那種小到不行的魚卵,根本沒法加疫苗,成本和人工費太高。“沒人會做賠本的生意。”
除了技術上的難題,價格和消費習慣等因素也是導致養殖業抗生素投放量無法減少的原因。
其實,早在2006年的時候,山東的海水養殖業就因為多寶魚事件遭到一次挫折,但是其影響也是有限的。“這些事情也就我們這些做養殖的知道,普通百姓知道嗎?他們就圖便宜,就是因為有需求才會有那么大的養殖密度,如果我們像日本那樣野生養殖,價格將會比現在貴幾倍,怎么可能有人買,其實添加抗生素都是被‘逼’出來的。”
宮先生透露說,我們現在吃的即食海參,不僅要添加抗生素,最后還要用福爾馬林泡;而只要是海水養殖的魚類,都有大量抗生素投放,例如鱸魚、多寶魚、大黃花魚、黑魚還有金雕,這些當地人根本不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