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月13日,湖北省水產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會議總結了2010年水產業發展成就,分析了水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研究了“十二五”水產業發展思路,安排部署了2011年水產工作。省農業廳副廳長、省水產局局長王兆民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
會議認為,2010年面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新形勢和嚴重洪澇災害帶來的新挑戰,全省水產系統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加大工作力度,水產業呈現出結構趨優、集約發展、質效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實現了大災之年奪豐收保增收的目標,為“十二五”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省水產養殖面積985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354萬噸、比上年增6%;產值達到438億元、增25億元,漁業為全省農民人均增收貢獻達25元以上。一是多措并舉科學抗災,水產業“五保一奪”成效顯著。全省水產部門組織投入抗災救災勞力40萬人次,投入恢復生產物資3.35億元,調劑補投種苗27.5億尾,落實水產養殖戶貼息貸款11億元,實現了當年受災當年恢復;二是著力打造三艘水產航母,主導品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楚江紅小龍蝦、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和洪湖漁家生態魚三大品牌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加工出口繼續走俏,國內餐飲消費十分火爆,市場銷售價格同比上漲20%,僅江夏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出口香港就達500噸,全年小龍蝦出口創匯達到1.2億美元。三是深入推進健康養殖達標行動,水產標準化生產水平穩步提高。組織開展健康養殖達標行動,新建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2家、省級20家,完成無公害產地認定641個;四是依靠科技進步助推發展,名特優生產比重顯著提高。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其中小龍蝦、黃鱔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1%、42%,名特優產品新增產值20億元;五是壯大龍頭帶動發展,水產品加工增值步伐加快。全省水產品加工能力超過90萬噸,實現加工出口3.56萬噸,創匯2.3億美元(含轉口),水產品成為全省第二大出口創匯農產品;六是治標與治本有機結合,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有力。全省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7.7%,世博會和亞運會期間的供滬、供粵水產品檢測合格率100%,重要節日水產品檢測合格率100%,保障了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七是深入開展漁業資源養護工作,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圓滿完成長江禁漁和小龍蝦禁捕工作,突破性開展增殖放流,實現了漁業互助保險開門紅。全省共放流經濟魚類5.7億尾,放流中華鱘、胭脂魚等保護物種9萬尾。新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1個。
會議強調,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要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思路,找準發展路徑,在發展理念上,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確立“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的全新理念;在發展思路上,要立足于產業優化升級,堅持“內涵挖潛、質效優先”的基本思路;在發展路徑上,要選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全面推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在發展措施上,要牢牢抓住重點環節,強化現代漁業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漁業經濟強省建設步伐,推進水產業跨越式發展。
會議要求,2011年全省水產系統要認真貫徹全國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建設現代漁業為主題,以確保漁民持續增收和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為目標,以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低碳循環、生態高效為主攻方向,以精養魚池改造、名特優調整、加工增值、品牌增效、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重點,扎實做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全面實施魚池標準化改造工程、實施水產板塊基地提檔升級工程和推進水產原良種親本更新工程,努力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水產業發展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健康養殖,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名特高效養殖,不斷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三是要實施三大水產品牌航母遠航工程,壯大龍頭企業精深加工實力,大力發展水產專業合作組織,加快水產業產業化進程,努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四是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漁業管理和規范執法,不斷建設漁業生態文明;五是加強行業自身建設,強化創新發展意識,增強持續發展后勁,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會上,湖北省水產局對2010年度全省水產工作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向部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授牌。荊州、武漢、仙桃、嘉魚、浠水、鐘祥六市縣水產部門負責人在會上作了典型交流發言。會議由省水產局副局長劉能玉主持,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徐漢濤,省水產局副局長鄭國蓉、林偉華,紀委書記饒澤民,副巡視員周家文,各市、州、林區、直管市水產(主管)局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