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連依海,“海味”成為城市特質的一部分,成為一直貫穿市民餐桌的城市食文化的代表。從餐桌向前追溯,大連市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海味”,而且這股“海味”挺濃郁。日前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十一五”期間,大連市漁業產值由153億元增加到267億元,增長75%,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46%,大連市農業總產值接近一半有“海味”。
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是拉動大連市漁業產值不斷攀升的一個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間大連市水產品產量由220萬噸增加到230萬噸,增長4.5%,用漁業產值與其比較,漁業產值增速是產量增速的16.7倍。拋開CPI拉動等因素的影響,兩者增速之差仍然巨大。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分析說,漁業受資源限制較為明顯。因此,面對有限的資源種,大連市也在穩定增加漁業產量的基礎上,加快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步伐,調整提升漁業一產、做強做精漁業二產、加快發展漁業三產,不斷提升漁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以轉型的“步調”推動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產品結構轉型,讓水產品更“值錢”。在大連市提高漁業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產品結構調整轉型是關鍵詞之一。幾年來,大連市大力發展優勢水產品增養殖,擴大海參、鮑魚、蝦夷扇貝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海水養殖主導品種的生產規模,從而實現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通俗地說,就是生產更“值錢”的水產品,增加水產品帶來的利潤。其中,海參是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的“領銜主演”。5年前,海參盡管已在大連市市場上非常風光,但從全國市場范圍來看仍然是一個區域性產品——大連市及東北三省其他部分城市外的消費者對海參還很陌生,“名氣”甚至還不足以與曾經聞名全國的大連烤魚片比肩。通過5年發展,大連海參以帶有傳奇色彩的方式迅速走向全國市場,從區域性產品升級為全國“明星”水產品。根據市海參商會的統計,5年來該商會會員企業全國銷售網點由350多個發展到2800多個,除青海和西藏外,銷售網絡鋪向了全國各地。在大連市更是形成了“大商”、“友誼商城”和“萬達華府”——“兩店一街”品牌扎堆的特色商圈,這對于單一品種的水產品來說十分鮮見。大連海參行業的快速崛起也讓其成為拉動大連市漁業產值的主力,目前產值已達100億元左右。有業內人士表示,海參在全國市場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向產業化轉型是另一個關鍵詞。大連市積極提高漁業產業化程度,推動向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漁業方向發展。“十一五”期間,大連市建設了13個漁業專業鄉,規劃建設了8個現代化漁業園區,龍王塘、皮口、黑島3大漁業園區榮獲國家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稱號;重點培育了4大類30個龍頭企業。獐子島漁業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成為大連市乃至全國的標志性漁業企業。去年,獐子島漁業“收獲”了高速增長,收入邁入20億元平臺,利潤4億多元,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50%和超過100%。隨著該企業保持高速發展,以及不斷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越來越多的漁民直接或者間接地成為了企業產業化發展的受益者,以該企業的1000戶漁業組合成員為例,去年通過向獐子島漁業提供苗種和產品,直接增收超過4億元。此外,該企業去年還新增蝦夷扇貝底播面積120萬畝,繼續擴大海洋牧場規模,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同時,從大連市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中也可以發現漁業產業化帶來的“活力”。“十一五”大連市水產品進出口額由13億美元增加到22億美元,增長69%。其中,大連市進料加工所占的比重在增加,而來料加工的比重在持續減少,這也是大連市目前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業內人士分析說,大連市漁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推動了越來越多的漁業進出口企業提升加工能力和品牌意識,許多企業已不再滿足于只扮演加工“車間”的角色來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而是更注重用自己的品牌加工自己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連市水產品加工貿易轉型步伐加快,同時也讓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留下了更多的利潤,為擴大漁業經濟效益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