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黨的第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把發展海洋漁業放到了重要位置,同時還提出要推廣清潔環保的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關注食品安全等。
“十二五”期間,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低碳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推廣清潔環保的養殖方式,減少海水養殖業造成的污染,不斷提高水產品質量,以滿足人們對水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和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為此必須加快在養殖觀念、養殖方式和養殖技術等方面的轉變。
在養殖觀念方面,要由只注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多年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產量穩居世界首位,為保證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作出了貢獻。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部分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由于藥物、促長素等的過量使用,以及養殖環境受到污染等,水產品的食用安全受到了威脅。“十二五”期間,應當更加注重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和食用安全。要加大對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的論證力度,不斷擴大無公害養殖基地的覆蓋面;發展品牌海水養殖業,讓城鄉居民吃上放心的魚、蝦、蟹、貝、藻。
在養殖方式方面要實現三大轉變。一是要由分散養殖向集約化養殖轉變。目前的海水養殖分散在千家萬戶,要借鑒陸地農業的成功經驗,引導養殖戶在自愿的原則下,組成合作社、公司、集團等,推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統一養殖全過程的管理,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二是要由池塘養殖向工廠化養殖轉變。池塘養殖雖然成本較低,但存在占地面積大、養殖廢水排放造成污染和水產品質量不容易控制等問題。工廠化養殖則可以對養殖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同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排放的養殖廢水少,甚至可以做到零排放。三是要由近岸養殖向外海養殖轉變。“十二五”期間,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沿海工業的繼續發展,要遏制近岸海水污染加劇的趨勢難度很大,因此海水養殖業應當有計劃地向30米等深線的外海推進,加快發展大型深水網箱養殖,提高養殖水產品的質量。
在養殖技術方面,應由高密度養殖向生態養殖轉變。傳統的單一品種高密度養殖,打破了生態平衡,不利于養殖對象的健康,應當向生態養殖轉變。魚蝦蟹貝藻合理混養,可以減少投餌、減少養殖廢水排放,還可以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生物的質量。有的可以因地制宜,降低養殖密度,采取盡量少投餌或不投餌的生態養殖技術。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加快海洋牧場的建設步伐,在實現低碳海水養殖的同時,提高水產品質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