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快過年了,本來想買點海參補補,沒想到海參現在賣到150了,而且就這價格還買不著。”昨日上午,市民肖云利在北河街市場轉了一圈也沒買到海參。
“咋越到年前,海參越少了?”肖云利的疑問不是個例,昨日上午,記者專程奔赴養馬島,從源頭探訪海參怎么如此金貴。
海參已經冬眠
3月才會醒來
上午10時許,記者趕到了養馬島后海海參養殖區,連日的低溫讓淺海處一片冰封,舉目望去,除了看海人,養馬島海岸難以見到人煙。
“市面上買不到海參其實沒什么奇怪的,因為現在后海養殖的野生海參都冬眠了,藏在石頭縫里不出來,天氣冷,水溫低,海面冰凍,水鬼也沒辦法下海捕撈。”養馬島漁港監督站站長孫序范在養馬島這片海域已經工作了20多個年頭,當記者問起海參的減少時,他向記者解釋道。
“這個季節本來就不是海參的出產季節。”沿著海岸,一邊說著,孫序范一邊帶著記者向海水走去,一路上,不時扒開岸邊的石頭,“海參是種很嬌貴的動物,它的生活習性不耐熱,也不耐寒,熱了冷了都得躲起來。海參還沒本事,所以躲避就成了海參最大的本事。”在一塊石頭下,他發現一只被海浪沖上岸的小海參,撿起這只已經縮成一團的海參,孫序范順手就把它扔回了大海。他說,這么寒冷的天氣,海參早就找好大石頭躲的嚴嚴實實,不等到3月份,是不會出來的,“不過,海參就跟人一樣,有聰明的也有笨的,聰明的早就找好了躲避風浪的地方,而剛才這只就是笨的,也是因為太小了,所以才會被大風浪沖上岸。”
150元多為野生參
想要長大真的很難
“現在市面上賣的150元錢一斤的野生海參多是這種被海浪吹到岸上的,所以極少,也很珍貴,其他的一般都是養殖的海參。”孫序范告訴記者,海參分野生和養殖兩種,野生海參越來越少,市面上更是難以覓到真正的野生海參。“野生海參的產量逐年減少,除了大海自然繁殖的海參外,還需要人工投入一部分參苗,這才能保證每年野生海參的產量。”海參從參苗長到大參,至少需時3年,“一斤活海參能稱上2、3個,這才是大參。”
隨后,記者聯系了海參養殖專家王寶鋼,據他介紹,就營養方面來說,大參當然比小參更有營養,但野生海參能長成大參的少之又少,幾乎到了珍貴的地步。“海參的生長周期一般是3年,但隨著承包利潤的遞長,80%的野生海參還沒長大都被當作參苗賣了,大參越枯,繁殖就越少,繁殖越少,產量自然下降。”
“另外,海參價格上漲,跟市場求大于供有很大關系。”王寶鋼認為,現在人們對海參的營養價值越來越給予肯定和重視,這就使得更多的人來購買海參,尤其是養馬島海域出產的海參屬于北方刺參,“而刺參不含膽固醇,卻含有80%的粗蛋白,營養成分非常之高。”全世界只有山東半島部分區域和遼東半島生產,而養馬島海參又因為海域的開放性,水質相對其他海域要好,所以養馬島海參才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海參養殖區域萎縮
求大于供5年價格翻番
“需求市場越來越大,但海參的產量卻是固定的,甚至在逐年減少。”據王寶鋼介紹,膠東半島海參的繁殖海域非常固定,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才可以生存,但是隨著近年的過度開采,海參的繁殖區域越來越萎縮。“不止野生海參,養殖海參也面臨著這種情況,可以養殖的區域越來越少。”整個山東半島,只有膠東區域才可以養殖北方刺參,但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養殖區域也在大面積遞減。
另外,由于海水的污染,近年來,每年渤海都會發生赤潮,而赤潮對于海參而言不啻于滅頂之災,“1998年的那次赤潮持續20多天,讓養馬島海域的海參全軍覆沒,這個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作為育苗方面的專家,王寶剛認為,即使現在起停止向大海排污,海水也至少需要70年才能恢復純凈。
“正是由于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比起5年前,海參的產量明顯減少,價格卻翻了一番。”養馬島海域的野生海參共有9個海區,如果按照每個海區2萬斤的產量,9個海區年產海參只有18萬斤,“18萬斤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只能靠養殖海參來補充。產量一直在遞減,需求卻大幅上升,海參的價格還會一直漲下去,等今年3月份春參上市,價格只會高不會低。”對于春參上市后的價格,王寶鋼如此認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