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市民正在郵局給外地的朋友郵寄威海特色海產品
春節前夕,很多市民通過郵寄包裹表達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問候和祝福。
記者采訪了解到,與以往相比,如今這小小包裹里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從小包裹的變化中,明顯可以感受到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喜人變化。
包裹內容“升級”見證威海開放腳步
小小包裹的變化折射了威海對外開放的步伐,對此王德華深有體會。
今年44歲的王德華1997年成為一名郵政人,十多年來,她一直做同樣一件工作:收寄包裹。她記得很清楚,剛參加工作時,人們春節前向外郵寄的包裹里大多是本地的土特產:地瓜干、花生米等。進入2000年后,包裹的內容漸漸豐富起來,而近幾年,韓國的糖果、咖啡、餅干等食品占了相當比例。
這些年來,隨著威海對韓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上的韓國商品數量由少到多,種類由簡到繁。漫步街頭,韓貨商品店不時映入眼簾,韓文招牌隨處可見。韓國商品的價格如今已不再是高檔品的代名詞,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用韓國商品當作禮物郵寄給外地的親朋好友,也就成了不少市民的新選擇。
海產品禮盒凸現威海特色
近年來,隨著我市海洋產業的上檔升級,威海海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越來越高,品牌越來越響。東西好了,品牌響了,當禮物郵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自然很有面子。1月27日,市民劉波給親戚郵寄了一個大包裹,里面就有一個海產品禮盒。
王德華說,她剛做收寄包裹的工作時,市民郵寄的海產品基本都是魚干、干海帶,后來,海米等漸漸多了起來,而到2009年春節前,郵寄包裹里出現了海參,今年,她不時經手郵寄品種豐富的高檔海產品禮盒。
“含金量”提升折射百姓生活富足
1月28日上午,市民陳莉霞來到市郵政局文化路支局,給親戚郵寄兩件價值500余元的新羽絨服。這幾年,陳莉霞給親戚郵寄包裹的價值呈遞增趨勢,在她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她的收入在不斷攀升。陳莉霞說,十年前,她每月的工資不足1000元,給遠方親戚郵寄包裹的價值也就百元左右。如今,她月薪3000多元,包裹的價值自然“水漲船高”了。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今人們郵寄的包裹中,地瓜干、花生米等“老幾樣”土特產又有所“回潮”。不同的是,之前只是滿足人們基本的“吃”的需要,而如今,地瓜干、花生米等已成為人們眼中的“稀罕物”,成為人們閑暇時間用來調口味的“美食”,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了百姓生活的富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