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現在對從事對蝦養殖的人來說,種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兩年一些飼料企業推出了自己研發的品牌蝦苗,品牌蝦苗在珠三角地區的應用情況究竟如何?記者日前走訪了新會大鰲鎮一個使用“正大”牌蝦苗的養殖戶。
10月26日早上8點,養殖戶老陳的蝦塘邊人聲嘈雜,這天是刮蝦的日子,記者翻看了擺在岸邊的籮筐,挑蝦臺上的蝦和剛裝入車中的凍蝦,發現所有收上來的蝦都比較粗壯,規格也很整齊,挑蝦臺旁的工人臺上的商品蝦直接成堆地劃進冰水中。
老陳告訴記者,今年這批苗購自正大康地前山公司,價格很貴,要220元/萬尾,他這口面積11畝的塘共放了60萬尾蝦苗,光苗的成本就要13200元,本地苗只要30元/萬尾。
“那么效益到底怎么樣呢?”記者急切地追問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今年能有這樣的收成,我覺得很滿意了。”老陳笑著說,“今年這批苗我是抱著試驗的目的買的,剛開始一放到塘里,苗全部浮到水面,大家都說不行,我也覺得要失敗,誰也想不到現在有這樣的收成。今年年景這樣差,能夠安全出蝦就已經很好了,能養到這么大的個頭我很滿意。”
據了解,老陳的這批苗的生長性一直很好,今年6月24日投的苗,在第75天的時候達到37支/斤的規格,在85天時達到32支/斤,到120天時已經達到23支/斤。在養殖的第70到80天之間出現過輕微疾病,通過水體消毒和添加營養消除。
同行的正大康地前山公司區域經理劉素平告訴記者,前段時間鬧蝦病,價格也不大好,所以老陳把蝦留在塘里,也基本不投料,假如他持續投料的話,現在能有16支/斤的規格,這樣的話每斤對蝦就能多賣5元。而6月投苗的時候,因為方法失當,成活率只有不到40%,如果成活率好一些的話,還能多賺幾萬元。
老陳在這個養殖點有兩口塘,另一口面積10畝的塘,投放的是老陳原來使用的本地苗,也投放60萬尾,兩口塘所有的管理都一樣,結果本地苗養大的蝦在長到40支/斤時遇到了“瓶頸”,到120天后也只是33-35支/斤,于是兩口塘在出蝦的時候就體現出了差距,在總產量都是6800斤左右情況下,使用品牌苗的對蝦由于規格大,每斤能比本地苗養大的對蝦多賣3元,整口塘就多了2萬元的效益,扣除買品牌苗比本地苗多用的成本,使用品牌苗的塘多賺了一萬多元。
劉素平告訴記者,海南的卜蜂公司的正大苗在海南賣的很不錯,正大康地前山公司在管理和行政上和卜蜂公司一樣屬于正大集團,育苗用的親蝦和所有管理及技術流程都一樣,現在主持育苗的泰國專家也是從卜蜂公司調過來的。大鰲的老陳是正大蝦苗在珠三角地區的第一個試點,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個試點基本算成功了,而且已經帶動了大鰲其他的一些養殖戶來購買正大的苗,接下來他們打算在珠海、陽江、茂名、中山等地搞試點,繼續推廣他們的苗。
從對蝦養殖業當前的困境和面臨的問題來看,采用優質的親蝦,選育和推廣優質蝦苗已經刻不容緩,蝦苗產業走集約化、品牌化、規模化的道路是不二選擇,當前珠三角地區的蝦苗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海南和湛江地區,而要改變這種無序經營、惡性循環的蝦苗業經營狀況,大鰲的嘗試可算是一個亮點,然而,要走的路還很長,就大鰲的試點來說,本身也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如苗種成活率和發病問題。就像正大康地前山公司的技術專家黃偉說的那樣,地區的差異和影響因素千差萬別,人工車間里令人完全滿意的苗種推廣起來會出現什么情況,根本不可能預料。現在,珠三角地區蝦農們的思想已經開始改變,逐漸接受了苗價高不等于成本高的觀念,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接下來珠三角地區的對蝦養殖和蝦苗產業會如何走,我們拭目以待。
南方漁網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