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業(yè)部和廣東省政府23日在廣東惠州市海龜灣舉行“珍愛海龜,保護海洋”南海海龜放流活動暨2006國際海龜年宣傳月啟動儀式。近千只綠海龜回歸大海。其中一只大海龜安裝了衛(wèi)星跟蹤儀,500只置入了電子芯片,以便對其洄游路線進行追蹤研究。
這次活動還放流了一批海洋珍稀動物,包括石斑魚、鯛、蝦苗和中國鱟等。以這次活動為標志,漁業(yè)部門將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海洋館或水族館,向大眾普及海龜知識。此外還將在南海水域海龜主要棲息地集中開展海龜保護專項執(zhí)法行動。
農業(yè)部部長杜青林在活動中表示,我國相繼制定和實施了海洋捕撈許可、伏季休漁、捕撈漁船和功率雙控、捕撈產量“零增長”和“負增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對養(yǎng)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今年初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yǎng)護行動綱要》,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yǎng)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1992年,我國建立了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這是我國唯一一個以海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位于廣東省大亞灣與紅海灣交界處,是我國大陸18000公里海岸線上海龜的“最后一張產床”,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海龜自然保護區(qū)。十多年來,共保護海龜蛋近7萬枚,孵化稚龜約6萬只,放流幼龜5萬多只。
海龜被稱為“活化石”,是和恐龍同時代生存至今的爬行動物,對于研究地球演變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近些年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海龜已瀕臨滅絕,主要原因是捕魚器械的意外傷害、海灘產卵地及珊瑚礁的破壞、非法捕撈和販賣、對海龜產品不可持續(xù)性地消費等。為此,今年3月初,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與印度洋及東南亞地區(qū)23個國家在泰國聯合發(fā)起一場保護海龜的活動,并將今年定為“國際海龜年”。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