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為我國特產的淡水魚,隸屬于鱸形目,鮨科,鱖魚屬。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是名貴魚類之一。鱖魚生長快,產量高,經濟價值較大。其生殖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7月初,喜歡在平緩的流水中產卵,每次懷卵量在6-20多萬粒之間,所產魚卵為浮性卵,因其卵稍重于水,可保持在流動水層中,隨波逐流,并繼續其發育生長。現在,在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外,各地大江、河水系及湖泊中均產。
但主產于南方淡水湖中,尤以湖北產量居全國首位,且最著名。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所寫《漁父》詞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詞中西塞山位于湖北黃石市東郊。而風景優雅秀麗的鄂東黃州,亦是著名盛產鱖魚的地方。
鱖魚體側扁,背部隆起,口大,端位,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骨、黎骨上及口蓋骨上均有小齒。前鰓蓋骨后緣呈鋸齒狀,下緣有小齒狀棘4~5個,后鰓蓋骨后緣有1~2個扁平的大棘。全身披細小的圓鱗。背鰭較長,前部有11個硬棘。胸鰭圓形,腹鰭近腹部,尾鰭圓形。體色黃綠,腹部黃白。體側具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褐色條紋。在背鰭的第6~7根棘的下方有一較寬的暗棕色垂直帶紋。奇鰭上有暗棕色的斑點。
鱖魚體延長,側扁,自眼后至背鰭起點稍隆起。頭尖長,口大,上下頜、犁骨及鄂骨均具絨毛狀牙群。體披小圓鱗。體灰褐帶青黃色,呈不規則斑點和斑塊。背鰭和圓形尾鰭具小斑點。鱖魚體肥肉厚,高而側扁,口大,端位,口裂略傾斜,上頜骨延伸至眼后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擴大成犬齒狀,眼上側位,前鰓蓋骨后緣具4~5枚棘,鰓蓋骨后部有2個平扁的棘,圓鱗細小,背鰭長,前部為棘,后部為分枝軟條,身體呈黃綠色,腹部黃白色,體兩側有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條紋和斑塊。鱖魚喜歡生活于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水體中,尤以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河段,湖泊中居多。生活適溫7~32℃,最適18~25℃,在適溫范圍內,隨水溫升高生長速度加快。當春天水溫回升到7℃以上時開始攝食,攝食活動多在夜間進行,白天活動較少。
鱖魚廣泛分布在江河、湖泊、水庫中,喜歡棲息于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常鉆入洞穴石縫中或草叢內,夜間喜出來覓食,冬季潛入深水處。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鰱魚、草魚、青魚、武昌魚、鳊魚、細鱗斜頜鲴等活魚苗。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其攝食對象有所不同。全長15厘米以下的鱖魚喜食蝦類及小型的魚等,25厘米以上則喜食較大型魚類鳊、鯉魚等,也喜食扁而細長的餐條魚。
鱖魚是典型的兇猛性魚類,主要捕食小魚、小蝦等,食性很大。鱖魚的生長較快,在人工飼養和飼料充足的條件下,1冬齡以后的雌性個體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雄性,2~3齡體長和體重處于生長旺盛期。4齡后,體長和體重生長速度均減慢。在自然水域,最大個體可達15千克以上。
鱖魚性成熟較早,雄魚1齡即可性成熟,成熟最小型個體15.6厘米,體重78克。雌魚一般2齡性成熟,成熟最小型個體21厘米,體重250克。一般個體懷卵量為3萬~20萬粒。其自然繁殖季節為5月中旬至8月初,6~7月為產卵盛期,此季節親魚群集于產卵場,于平緩的流水中產卵。產卵活動多在夜間或天亮前進行,白天很少發現有產卵行為。卵為半浮性,內含油球,即在靜水中下沉,在動水中漂浮。卵徑為1.2~1.4毫米。在水溫21~24℃條件下,卵受精到破膜僅需3天時間。
鱖魚繁殖季節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魚兩年達性成熟,雄魚一年可達性成熟。成熟的親魚在江河、湖泊、水庫中都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環境中產卵,受精卵隨水漂流孵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品種圖片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