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日本核泄漏,會不會污染海洋?海產品還能吃嗎?”近日,有個別市民對海產品表示擔心。對此,專家表示,本市水產品基本來源于蘇浙滬東海近海養殖和捕撈,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污染影響,即使進口海產品也經過嚴格檢驗,市民可放心食用。據市工商局介紹,工商部門在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中未發現海鮮受核污染的現象,也未接到群眾關于食品受到核污染的反映。
本市海產品基本來源東海 “本市水產品年消費量約40萬噸,基本來源于國內和近海養殖,來源于日本及其周邊海域的水產品比例很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表示,本市供應的海產品主要來源于東海近海養殖和捕撈,遠洋捕撈在南太平洋上,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污染影響。考慮到風向、洋流、距離、位置等各種因素,核泄漏產生的放射性物質通過洋流、大氣等途徑對上海地區的淡水養殖區和近海養殖區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海洋的自我凈化能力強,核泄漏入海后,將被大大稀釋。日本福島海域遠在千里之外,我國近海海域受核泄漏污染的風險相對較小。目前階段,市民不必對各類海產品敬而遠之。
國家海洋局東海監測中心海洋環境應急監測海上外業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目前我市海域海水質量穩定,未受到福島核泄漏事件的影響。相關專家解釋,只要檢測結果顯示海洋環境正常,就說明水體中累積的核輻射量尚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公眾完全可以放心。
市農委昨日表示,本市供應的海產品主要來源于蘇浙滬東海近海養殖和捕撈,根據目前國家海洋、環保、氣象部門的監測,東海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污染影響,漁業生產正常進行,海產品供應正常,市民可放心食用。截至目前,本市并沒有收到水產污染情況的報告,另外,市商務委下屬的水產集團捕撈水域也不在近海區域,不受此次地震的影響。
加強對水產的放射性檢測 假如放射物質流入海中,會不會導致海洋生物體內富集放射性物質?“只要針對海產品的核輻射檢測嚴密到位,就足以攔截住被污染的海產品‘游’上百姓餐桌。”上海市農科院輻照室主任戚文元分析認為,從理論上說,海洋生物體內有可能富集污染物質,但是日本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泄漏范圍局限,日本政府目前正開展對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的監測,我國相關部門的檢測也將起到把關作用。
本市有關食監部門昨天表示,將加強本市包括水產品在內的相關食品放射性物質的監測。市商務委也稱,將密切關注水產市場情況,配合質檢部門在流通環境中加強監測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