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養護珠江魚類資源,從4月1日起,珠江首次實施為期兩月的禁漁期。18日上午,記者隨同農業部南海區漁政總隊乘船溯珠江而上,沿途采訪漁民、專家和地方官員,宣傳禁漁政策并聽取各方意見。困難漁民普遍表示,贊成禁漁舉措,但需要政府補助兩個月的基本生活費,以安穩度過禁漁期。
漁民希望月補千元
從廣州新洲碼頭出發沿江而上,偌大江面除了幾只大型運砂船,很難見到其他船只。偶爾有幾艘小漁船在冷風冷雨里飄蕩,卻也沒張網捕魚。從4月1日12時至6月1日12時,珠江沿線六省區的干流、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必須停止捕撈,以養護日漸萎縮的魚類資源。
“現在沒有魚抓了。”在西江肇慶段,50多歲的漁民梁德和告訴記者,每年4月至6月才是捕魚的高峰期,平時漁獲量很少。梁德和是高要人,夫妻倆平日吃住在小木船里,是典型的貧困漁民。梁德和回憶,他18歲那年開始打魚時,豐水期一天能捕到數百乃至上千斤,但如今高峰期只能捕到數十斤魚,“加上柴油要4元一斤,每天的魚賣了錢就夠當天吃”。
如今,網眼太密的漁網在肇慶已禁用多年,高價魚如鰣魚、白鱔已經不見蹤影,傳統四大家魚“青、草、鰱、鳙”也極罕見,漁民壓力更大。“禁漁我們贊成,反正西江也沒多少魚了。但是我們老了,又沒別的本事,就希望政府能補點生活費,一個月有1000元就夠了。”梁德和說,假如沒有補貼,他會不得不在禁漁期“頂風作案”,因為4月后正是捕魚高峰,一年生計均賴于此。
肇慶市農業局一名盧姓副局長表示,政府會給予相應補貼,但具體數額尚未確定。
禁漁有利水質和生態
禁漁期間,珠江沿岸的河鮮店就難吃到河鮮了,但由于多數淡水魚都有人工養殖,漁政部門預計不會影響珠三角水產供應。禁漁給下游城市也帶來好處:自來水水質將變得更好。
“江河里必須有水生生物,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水質才會變好。鯉魚、鯽魚這些雜食魚類可以消化有機廢物,轉化成蛋白質,對保持水質、確保飲用水安全很有好處。”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說,廣州市取水口就在西江肇慶與三水交界處,受益最明顯。
根據珠江水產研究所的監測,珠江的魚類不僅種類、總量銳減,品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口味較好的優質魚類、產量較高的四大家魚已經不再是珠江主要品種,鯪魚等雜魚反而占捕撈量的大頭。“四大家魚都是洄游性的,在上游某個水草豐富的產卵場產卵,魚卵漂流而下,在下游長成大魚。珠江的水壩太多,又不注意修魚道,這些魚就沒有辦法繁殖了。”李新輝舉例道:靠近廣西大藤峽處有個“東塔產卵場”,下游70%的洄游性魚類都出自此處,但下游長洲水利樞紐修建后,魚類就極難上溯。“魚道太窄,水不夠,密密麻麻地擠滿了魚,每條魚肚子里都有數十萬上百萬魚卵。”李新輝心疼地說。
禁漁的效果,早已在海洋休漁、長江禁漁中得到證明,西江肇慶段也在1992年進行過試點。南海漁政肇慶支隊隊長林建志告訴記者,當年肇慶封開首次在廣東魴(俗稱“邊魚”)產卵場一帶開辟禁漁區,實施禁漁期保護,當年一度稀缺的廣東魴種群逐漸恢復。“現在你去酒店吃河鮮,邊魚就是主力菜,全靠禁漁挽救回來的。”林建志說,禁漁的最終受益者是漁民和消費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