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了漁港防風減災能力。大部分漁船避風問題得以解決,漁船基本實現就近安全避風,火災隱患及治安隱患大幅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率逐年下降。2008年,廣西遭受了“黑格比”等多個臺風襲擊,漁港碼頭受到一定損壞,但漁民沒有受到較大損失,保障了數萬名漁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促進了漁區經濟發展。漁港基礎設施完善后,大量本地及外地漁船入港,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外地客商紛至踏來,購銷兩旺。同時,還拉動了漁區加工業的發展。如欽州漁港沿線內建有油庫2座,年銷售量11000噸;冰廠3個,日制冰能力170噸;冷凍廠2家,冷藏量1150噸;速冷生產線2條,生產能力1000公斤/每小時;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2個,面積9000平方米;水產加工廠23家,其中魚粉廠5家、蝦米加工廠6家、蠔系列加工廠12家。此外,海鮮酒樓、旅社等服務業生意也更加紅火。隨著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漁區擺脫了過去單純依靠捕撈維持生產的局面,更多的漁民洗手上岸從事加工、運輸、貿易、餐飲等行業。
三、改善了漁民的生活條件。通過漁港建設,帶動了漁區的道路、碼頭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了漁港周圍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了漁區的城鎮化進程。如龍門一級漁港鎮南村依托漁港而成為當地生產和生活物資的集散地和居民的集中居住地,漁區城鎮建設快速發展,漁區面貌日新月異,大部份漁民購置了大馬力漁船,98%的漁民住上了磚房。2010年,龍門港人均年收入6040元,村村通電視入戶率90.5%,通訊工具人均擁有率達78%,稱得上是富裕的農村,成為漁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榜樣。
四、加強和規范了漁船、漁民的管理。為適應漁港建設的需要,專門設立了漁政、漁港監督、邊防等管理機構。在服務漁民、方便漁民的同時,也對漁船和漁民進行了規范有效的管理,漁區的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港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