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生蠔走俏餐桌,供不應求
很多人也許還記得,在中學一篇名為《我的叔叔于勒》的課文中對牡蠣的吃法有過一段精致的描述。或許當時的很多人并不知牡蠣為何物,但可以肯定的是看過這一段文字的人必會對牡蠣垂涎三尺、遐想萬分。
其實,廣東人所喜聞樂見的“生蠔”,指的就是近江牡蠣。近江牡蠣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稱,其人工養殖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近江牡蠣可謂全身是寶,除了可以生吃,還可用于加工成蠔油、蠔豉,貝殼還能燒制石灰或作為飼料的鈣源。近年來炭燒生蠔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刺身蠔也不斷走俏餐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這無疑也助推了養殖生蠔的熱潮。
在廣東,陽江、湛江、臺山、汕尾和珠海等地都是生蠔的主產區。有名的“程村蠔”產自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據了解,程村鎮現共有蠔田3.8萬畝,而其中的紅木山村就有1萬多畝。紅木山全村有670多戶人家,共3000多人口,其中就有300多戶從事生蠔養殖,從業人數占全村總人口的70%。記者從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009年廣東省生蠔養殖面積為30051公頃,總產量為864274噸;2010年養殖面積為32013公頃,總產量為931945噸,分別比上一年增長6.5%和7.8%。生蠔養殖面積在不斷擴大,產量在不斷上升,但是,成品蠔仍然年年供不應求。有業內人士透露,生蠔價格每年在以10%的幅度持續上漲。據臺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鄭仲賢反映,去年臺山蠔肉的價格為38元/斤,比2009年上漲近10元/斤。“今年的蠔苗供應比較緊張。”汕尾蠔農林基德告訴記者,由于生蠔非常暢銷,大蠔在市場上常常缺貨,不少人開始賣中蠔了。
蠔屬于天然海產品,主要靠濾食海水中的藻類營生,養殖風險較低、生產易于管理、技術易于掌握。近年來,生蠔養殖由灘涂往淺海發展,由插養往吊養模式發展,成品蠔畝產量不斷地上升,成為了我國沿海地區的支柱產業,有力地帶動了沿海漁民增收致富。
天然蠔苗采集場越來越少
一直以來,生蠔人工養殖的苗種均采自天然海域。廣東和廣西沿海均有豐富的天然近江牡蠣資源,每年的5至8月份,是近江牡蠣的產卵期。長期以來兩廣地區形成了陽江,珠海,湛江,臺山,深圳,欽州等幾大近江牡蠣天然采苗基地,廣東和廣西沿海養殖的蠔種都由這些采苗場供應。
近期,據不少業內人士反映,蠔苗產業不容樂觀,很多地方都難以采到苗了。本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廣東的陽江、湛江、深圳等幾大天然蠔苗采集場正瀕臨消失,目前養殖的蠔苗絕大部分采自珠海和臺山。廣西的欽州目前尚能供應蠔苗,但苗種質量也出現了不穩定的情況。
據陽西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黃文偉透露,程村在10年前就開始很難采到蠔苗了,程村目前的蠔苗主要從是珠海調過來的,其中也有一部分來自廣西。程村鎮紅木山村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的入海口水太咸了,根本育不出蠔苗!”
謝彥安是陽西縣程村蠔協會的會長,他從1987就開始在紅木山村的海域養蠔了。對于天然蠔苗采集基地逐年消失的狀況,謝彥安深表沉痛和惋惜。他分析,近年來攔河截壩工程導致河流流向入海口的淡水少了,加之冬春季節雨水漸少,這兩個原因都使河口的鹽度升高,不利于蠔苗的孵化。“不少河口都有圍海造田從事種田、養魚、養蝦,這些生產活動向河口排入含大量化學藥物的廢水,也直接影響到生蠔的天然孵化。”謝彥安說。同時他告訴記者,程村現在偶爾在局部地方還能采到少量蠔苗,但是質量和數量不穩定,因為水質太不穩定了。
珠海蠔農翟先生近來正在制作用來附著蠔苗的水泥餅,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潮一來,他就要把水泥餅投入河口,等到三個月過后,才能知道蠔苗附著的情況,如果水泥餅附著的苗不理想,還得把它清理干凈再曬干了等來年再用。“現在水質污染越來越嚴重了,做蠔苗的賺錢也不易,一塊水泥餅的制作成本就要0.5元,年景好時蠔餅能賣1.2元/塊,有時0.7元/塊也賣。”翟先生說。
“我們的蠔苗一般從廣西和珠海拿回來,因為廣西的海水與湛江的比較相似,珠海的水相對來說還是有點淡,臺山的苗則完全不適合在這里養殖。”湛江坡頭區塘尾村的蠔農陳先生告訴記者。據說湛江的官渡其實還能采到一點苗,那么蠔農為何又舍近求遠從廣西或珠海拿苗?“官渡產的蠔苗非常少了,而且長不大!”陳先生坦言。
調查中記者還來到陽江市陽東縣雅韶鎮的北津港,這里也有一眼看不到邊的蠔田。一景園蠔苗生產基地的負責人曾錫欽告訴記者,蠔苗除了越來越少以外,還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種質退化。近江牡蠣營附著生活,近親繁殖現象普遍存在。“近親繁殖,又沒有選育,種質肯定會退化,這是正常規律。”曾錫欽坦言。據了解,在廣東沿海有一種被俗稱為‘紅蠔’的廢品蠔,它可以與近江牡蠣雜交產生雜種蠔。“一塊水泥餅上大約有1/3是雜種蠔!”曾錫欽說,“這些種質不純的雜蠔生長一年比一年慢,以前市場上都以大中蠔為主,現在變成了以中小蠔為主,可能過兩年中蠔也沒有了。”
爭議:人工孵化蠔苗是否符合時代
對于解決生蠔苗種數理越來越少的問題,曾錫欽非常推崇人工孵化蠔苗的方法。他預言:“生產上再不進行蠔苗人工孵化,種質上再不進行提純選育,照這樣下去連珠海苗場支持不了多久,在不久的將來兩廣養蠔業也會敗下去。”
據了解,蠔苗的人工孵化技術早已成熟,但由于天然海域近江牡蠣苗種資源豐富、易采、成本低,蠔苗人工孵化在生產上一直沒有“用武之地”。
曾錫欽于2005年在廣東和廣西沿海調查時發現蠔的天然采苗場越來越少、蠔苗存在退化現象。2006年,他開始進行人工選育、孵化蠔苗試驗,已經成功孵化出兩批蠔苗。“珠海和臺山的一些養殖戶試養過后反饋回來的情況是這些人工蠔苗比天然蠔苗要快大1/3。”曾錫欽告訴記者。
不少蠔農對人工蠔苗不以為然,對其市場表示并不看好:“人工搞蠔苗尚未符合時代,天然蠔苗既便宜又易得,雖說現在采苗場少了,但珠海苗場的蠔苗還是能滿足生產的需要,而且苗種質量也還不錯。”對此,曾錫欽坦言,這兩年很多養殖戶對珠海蠔苗的評價確實非常不錯,但現在養的蠔都是前兩年的苗種(生蠔一般要養2.5~3年才能達到上市規格),珠海從去年開始蠔種退化就明顯了,蠔苗中三到四成都是“紅蠔”。
“天然蠔苗產業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一景園蠔苗生產基地總經理羅飛非常看好人工蠔苗的市場前景。他告訴記者,今年他的基地計劃要生產1個億的蠔苗。
“養蠔業最終要靠人工育苗來解決。”曾錫欽說,人工孵化蠔苗的成本較高,但蠔苗又不能賣得比天然苗貴,否則很難推廣得開。雖然目前頂著入不敷出的壓力,但他堅信,人工蠔苗得到廣泛認同的時日不會太遠:“大約還要兩到三年吧。”同時他建議有關部門應該構建近江牡蠣良種場。他還表示,若干年以后,人們吃的生蠔很可能都是人工孵化出來的,正如人工孵化的蝦苗一樣普及,如果等到完全采不到天然苗了還沒有人愿意人去做人工苗,那么人們很可能就再也吃不上蠔了。
據了解,廣西水產研究所已經研制成功近江牡蠣三倍體種苗培育技術。三倍體近江牡蠣與二倍體近江牡蠣相比生長快,具有不育性,這保證了生產上的純種率,而且三倍體近江牡蠣肉質比二倍體近江牡蠣的肥厚,性腺小,口感好,肉質更鮮美。曾錫欽認為,三倍體近江牡蠣是未來蠔產業的發展方向。
生蠔養殖密度過高 水體鹽度不穩定普遍被污染
記者在走訪同時還發現,生蠔在養殖過程中也并不太平。
近江牡蠣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長最繁盛而得名,咸淡水交匯的河口浮游生物多,為近江牡蠣提供了充分的天然餌料。但是,由于氣候變化、水體污染等原因,天然蠔場也逐漸變得不再天然,蠔農深感養蠔越來越不容易了。
養殖密度過高
陽江、珠海等地的蠔農均認為,由于養蠔的人越來越多,咸淡水交匯的河口面積又有限,目前蠔排的密度普遍太高,影響了水流,生蠔因為天然餌料不足而難以育肥。據謝彥安介紹,單個蠔排的面積一般是0.8~1畝,但排與排之間要留出工作間,所以往往需要更大的養殖面積。“一個排至少要占去十畝的水面,才能保證流水量和食物充足。”謝彥安說。
“珠海海域因依傍珠江而有豐富的淡水不斷補充,現在珠海養蠔的除了本地人,還有很多蠔農來自臺山、陽江、深圳等地,甚至還有廣西、福建和海南的。”翟先生反映,現在的蠔排太密集,常常是幾戶人家擠在一起養。“排與排之間要隔30~40米才適合。”有業內人士建議。
水體鹽度不穩定
曾錫欽告訴記者,現在的生蠔養殖都是分階段進行,由于水質不穩定,沒有一個海區從頭到尾都適合養蠔的,每個海區一年之中適合養蠔的最多只有七八個月。“例如,陽西程村的蠔冬季以后容易生病(鹽度高,發光弧菌多),養到7~8公分就要移到陽東的北津港去養,大約養到10公分了又挪到程村去,剛好避開冬季到清明海水太咸這個時期。”曾錫欽說,如果是在大圍里養蠔,那么水體的鹽度就可以實現人為的控制。
“在程村這里,3、4月份到春節前這段時間的海水比較適合蠔的生長,其他時候水體太咸了,所以我們一般春節前會把蠔已賣掉。”謝彥安告訴記者,適宜生蠔生長的鹽度在10~22‰之間(沒有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一般為25~35‰。按珠海蠔農翟先生的經驗,蠔苗孵化時的鹽度與養成時的鹽度要求是不一樣的,低鹽度的海水適宜蠔苗孵化,一旦蠔苗孵出以后就是轉移至鹽度稍高的海域進行養殖,否則蠔易出現死亡。近年來天氣反覆無常,雨水及江河淡水的補充規律日趨難以掌握,這可把蠔農累得夠嗆,他們就像打游擊一樣三天兩頭就得把蠔排左右挪地。
水體普遍受污染
天然蠔苗采集場受到了工業污染影響,生蠔養成也不能幸免。眾所周知,深圳沙井已經不再養蠔了,當地蠔農都已經把陣地轉移到了臺山和香港海域進行異地養殖。其實,海水受污染的不僅僅是深圳,陽江、珠海、汕尾等很多地方的蠔農都有反映,現在的蠔越來越陷越深難養了,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據了解,生蠔對重金屬如銅、鎘等的富集能力超強,在受污染嚴重的海區,生蠔往往容易出現重金屬含量超標,人食后易導致重金屬中毒。近年來生蠔供不應求,蠔農從來不愁銷,因此做生蠔凈化的人特別少。據了解,生蠔如果用于生食,就一定要預先經過凈化。凈化的蠔產品質量安全有了保障,蠔的售價也會高出很多。據黃文偉介紹,凈化過的蠔價格要比沒有凈化的高出10元/斤。他建議程村能建一些凈化池:“考慮到凈化池不是經常用,每家每戶都建必會造成資源浪費,我認為可采取由鎮政府和村委會統一建設的方式,把建好的凈化池租給有需要的養殖戶,而所得的租金可用于鄉村公共建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