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農業局:補貼會在禁漁期結束后陸續發放
今年58歲的林金蓮和60歲的盧阿妹都是三水大塘的老漁民,過了幾十年的捕魚生活,北江上日曬雨淋的生活,在她們的臉上刻下了道道皺紋。盧阿妹育有兩個女兒,都已長大成人,由于沒有文化,只能與她一同下河捕魚……自4月1日珠江禁漁開始后,除了會捕魚再無一技之長的漁民們,經歷了找臨時工屢次被拒的尷尬,和生活來源無著落的窘迫。
作為佛山市漁民最集中的區域,三水區人社局昨日向媒體透露,正在醞釀制定相關辦法,開設全市首個針對漁民的培訓班,目前正在調研,其后將形成方案上報給政府待批,參與的漁民還可以獲得補貼,這在佛山尚屬首次。市農業局則表示,禁漁補貼由各區財政負擔,按照實際情況發放,沒有統一的時間表,但會在6月1日禁漁期結束后陸續發放。
生活——
三餐變兩餐 白粥當飯
江邊的風透著清涼的氣息,終于不下雨,江水也漲了,這本來是捕魚的好時機,可是68歲的漁民盧喚娣(音譯)只能望江興嘆。
她說,禁漁后,更多的是無所事事,“7點起床,織網,累了就歇息一下,然后執柴劈柴。”禁漁了,相當于拿走了他們的飯碗。“我一家五口,三個在讀書,每個孩子一個學期的雜費等加起來要七八百元,只能控制著每日湊個10元,日積月累,湊起來,給孩子交完費積蓄也就清空了。”盧喚娣說,“市場上的豬肉12元/斤了,平常自己舍不得買回來吃,只是等周末孩子回來買上一點,一個月吃兩三餐肉。其他時間,吃的都是瓜菜。控制在每餐兩三元。”
禁漁后,林趙妹的飲食習慣也改變了,原本一日三餐現在變成了一日兩餐,為了省點錢少吃點米,林趙妹兩夫妻通常煲個白粥,炒個炒粉就當一餐。
揾工——
找了半個月屢屢碰壁
昨日上午,林金蓮正在整理漁網,她說自己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漁村,今年4月1日是第一次“上岸”去找兼職。
“找了飯店,想去給人家上菜、端茶水,一問,不認識字,人家不要。想去給人家做保姆,一問年紀快60歲了,人家嫌老也不要。做鐘點工,一問只做兩個月,人家也不請你。”林金蓮說,自己連連碰壁之后,就讓兒子“出馬”,想去大圃沙工業園找工作。“我的兒子33歲,也沒有讀過書,人家一問不認識字,要你填個名字你都不會,怎么請你。”母子跑了半個月大塘,也沒有找到工作。
這兩個月,許多漁民都像林金蓮一樣,過著零收入的生活。
困惑——
沒文化 誰來幫忙轉業?
“我從小開始捕魚,只讀了一點書,沒有文化。”林金蓮說自己沒有讀到書,岸上又沒有土地耕種,現在年紀大了想打工都沒有人要,不知將來的生活出路會怎樣。面對有可能參與的轉業培訓,有的人也很消極,“字都看不懂,怎么學,聽也聽不明白。培訓?有什么用。”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是,北江、西江魚類總體資源量減少,且主要經濟魚類的漁獲量減少。另一方面是,絕大部分漁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缺乏轉產轉業的技能。
政府措施
醞釀漁民培訓就業措施
佛山市漁政支隊表示,目前佛山還沒有專門針對漁民的培訓。而記者昨日從三水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三水目前只有針對農民的培訓,雖然包括漁民,但對于課程內容漁民卻不大感興趣。目前,三水區人社局和三水區農林漁業局正醞釀制定相關辦法,開設全市首個針對漁民的培訓班。
“設想參照全征地農民的培訓辦法,以后漁民參加培訓不但免費,還可能領到額外的培訓補貼,另外單位招收漁民的,部分社保由政府承擔。在培訓內容上,我們考慮培訓養殖魚類知識、農產品加工、織漁網等等,以提升技能為主。在培訓形式上,也計劃讓培訓師走到漁民中去,不用他們特意跑到西南城區去聽課。”三水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
禁漁補貼發放在6月啟動
對于禁漁補貼,市漁政支隊隊長薛勇祥表示:“目前各區的補貼是由各區的財政負擔,沒有一個統一的制指定發放時間,禁漁結束后將盡快發放。”
三水區農林漁業局副局長羅浩強介紹,截至2010年止,三水有在冊漁民6760多人,目前正在進行漁民登記,待禁漁期結束后將陸續向有證漁民發放補貼。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