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羅非魚占全球一成市場 離“國際大腕”還遠嗎
發布時間:2011/6/29 14:59:02 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 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海南羅非魚加工出口行業,至今已是碩果累累:羅非魚已成為海南省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并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海南羅非魚加工出口行業,至今已是碩果累累:羅非魚已成為海南省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并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過,受制于品牌打造不足、加工產能過剩惡性壓價等,海南羅非魚在國際上的“身價”并不理想,成為行業“大腕”尚需一段路。
全球市場10%羅非魚海南產
羅非魚,是海南乃至全國水產養殖品種中的一個優勢水產品。相關數據顯示,海南羅非魚產量占中國的20%以上。全球市場10%的羅非魚產自海南。
“海南羅非魚,絕大部分用于加工出口。”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秘書長覃學友介紹,隨著我省羅非魚加工企業的不斷增多,海南羅非魚加工出口行業在本世紀實現了蓬勃發展。
據統計,2005年我省羅非魚出口量2.22萬噸,占全國羅非魚出口量的22%,羅非魚成為我省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2006年,我省羅非魚加工出口3.3萬噸;2010年,我省羅非魚加工出口量達到9.5萬噸。目前,我省擁有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34家,全部獲得了HACCP認證,其中20家企業還獲得歐盟注冊,全省年加工出口水產品能力達67萬噸。
價格不高暴露多重發展瓶頸
一項行業分析報告顯示,印度尼西亞的冷凍羅非魚價格,要高于我國的價格,與冰鮮羅非魚片的價格基本相當。
“同種規格的羅非魚,印尼一家工廠賣到歐洲的價格,比我們要貴1美元/公斤。”海南翔泰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杰告訴記者。據一些人士介紹,我省羅非魚賣不出好價錢,原因頗多。
一方面,海南羅非魚加工產能過剩,無序競爭、惡性壓價等問題影響了羅非魚價格。我省羅非魚年加工生產能力約40萬噸,而海南羅非魚年產量不到30萬噸。為此,加工企業一邊壓價爭搶加工訂單,一邊抬價爭搶羅非魚加工原料。另外,國內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上存在加工產能過剩的問題,造成了國內加工企業的“自相殘殺”。
另一方面,海南羅非魚加工出口產品,基本上是作為原料賣給國際貿易商,后經包裝進入超市。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海南羅非魚價格上漲空間有限,不利于市場擴展。
品牌路線亟待實施
針對羅非魚在國際銷路上所遇到的難題,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加強品牌打造對海南省羅非魚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加大品牌建設。
一位國際貿易商在評價海南翔泰羅非魚與印尼一家企業的羅非魚時,曾提出印尼羅非魚之所以價格高,主要是因為品牌宣傳到位,展示了其從養殖到加工的品質。為此,目前,海南翔泰漁業有限公司正準備將其在東方大廣壩養殖的羅非魚申報為“地理標志產品”,以打造出品牌效應。
海南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提出,可效仿“泰國香米”,打造出海南羅非魚的區域品牌。據了解,目前我省正在創立和打造“海南鯛”羅非魚這一綠色、生態品牌,提高海南羅非魚的國際知名度。
海南省商務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海南省正在積極推動海南羅非魚等出口食品農產品示范區建設,以期實現“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的示范效果,同時將多管齊下促進出口基地的建設,不讓海南羅非魚淪為一些品牌產品的原料魚。
發展空間有待多方擴展
在全球羅非魚市場中,除冷凍魚片、冷凍整魚等產品外,冰鮮魚片、生魚片等也非常受市場歡迎,且產品賣價高。另外,羅非魚下腳料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資源可供開發,以提高羅非魚深加工的附加值,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我省羅非魚加工產品仍以冷凍魚片等為主,冰鮮、深加工產品和副產品開發利用較少。”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生魚片對原料、加工、保鮮等要求高,海南省企業涉足這一領域的不多。同時加工1噸羅非魚片,往往需要3噸的羅非魚原料,產生2噸的下腳料。目前我省對這些下腳料的利用僅限于加工魚粉等低值制品,蛋白質等資源有待充分利用。
除產品擴展外,在市場方面,有關人士提出,隨著國際貿易壁壘叢生,海南省羅非魚產業有待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擴寬發展空間。據了解,隨著國內消費習慣的變化,目前我省一些企業已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并已初顯成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