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德清縣鐘管鎮一家養殖場持續發生黃顙魚紅斑病。黃顙魚感染初期多表現為食欲減退、游動無力。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魚開始表現出身體失去平衡,體表、頭部出現一個個紅色的小斑點,隨后逐步擴大為潰瘍狀紅色斑塊,并伴隨有鰭條、腮絲邊緣潰爛。解剖后可見體內有少量腹水,但病魚的肝臟、脾臟、腎臟、腸胃等未見有明顯異常。該疾病的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由于在該養殖場黃顙魚中持續時間較長,累計危害較高。
上海海洋大學吳惠仙教授對發病黃顙魚的腮絲、鰭條等顯微鏡下檢測可見有大量的車輪蟲寄生,因此建議在發病初期外用一些殺蟲類藥物如硫酸銅、硝酸亞鐵等。
另據養殖戶介紹,對發病黃顙魚池塘應用鹽酸恩諾沙星后,該病癥有緩解趨勢。又根據相關文獻中該疾病是由于鮰愛德華氏菌慢性感染的報道,筆者認為同時結合細菌及寄生蟲的綜合治療方案應是阻礙該病癥持續危害的有效途徑。另外,針對水產動物病害治療的特殊性,對該疾病的提前預防仍然顯得較為重要。預防的主要措施:一是選擇放養優質健康的黃顙魚種苗,并適當降低黃顙魚放養密度;二是投喂優質餌料,并適當搭配免疫增強劑、中草藥等以提高黃顙魚自身抗病能力;三是注意保持良好的水質,適時使用為生態制劑、水質改良劑等改善養殖水體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