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為恢復特大干旱之后的漁業生產發展,12日,農業部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五省聯合啟動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修復活動,放流青、草、鰱、鳙等重要經濟魚類約13億尾,種植水草13.5萬畝,底播貝類2100萬粒。
據了解,長江中下游五省是我國漁業主產區,淡水養殖面積和產量占到全國的一半。今年春夏之際的特大干旱造成長江中下游湖泊、江河水位急劇下降,不少湖泊水位跌至歷史最低。天然水生生物資源、水域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對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旱災發生后,農業部及時啟動了抗災應急工作機制,一手抓災后復產、一手抓管理落實,確保實現全年水產品產量增長,保障全年水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受災五省把漁業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產作為當前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修復受損漁業資源和水生生態,今年以來已舉辦各類增殖放流活動200余次,放流經濟魚類苗種達17.65億尾。
據悉,盡管長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水位正在逐漸恢復,但全面恢復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今后農業部將采取五方面措施推進漁業災后生產恢復,包括綜合運用增殖放流、底播貝類、栽植水生植被、建設人工魚巢等措施,對水生生態進行修復和重建;指導漁民調整養殖結構,大力增養生長快、效益高的特色經濟品種;加快推進全國水產健康養殖,努力確保災區外的地區養殖產量穩定增長,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北方16個中心城市及其周邊縣(市、區)“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項目,建設400個水產健康養殖場,提高水產養殖標準化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全力推進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專項整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