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水產門戶網獨家報道:2011年7月24日上午9點,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家好老師蒞臨廣西省欽州市為當地養殖戶講授“可控生態養蝦技術”。本次講座在欽州市海豚大酒店一樓會議廳舉行,參會人員約1300名,主要以當地養殖戶為主,另外也有其他廠家的業務員、大學教授等人員參加。
近兩三年來,全國各地開始爆發不明蝦病,蝦農利益受損,產業鏈各環節受到嚴重的影響。從2009年10月份在海南文昌發現這種病害之后,廈門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上下員工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各地藥店采集病樣,送至公司研究所檢測,研究病因;考察研究養殖成功地區的養殖模式,對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取其優勢;針對不同地區的養殖模式提出改進建議,最終想方設法指導蝦農養殖,以達到提高養殖成功率的目標。
以往馬家好老師也做過類似講座,主要是以推廣“可控生態養蝦技術”為重點,但面對目前養蝦業緊張的形式,馬老師一改往常講座流程,主要向大家匯報近幾年公司對爆發蝦病的研究結果。
會上馬老師指出:通過采樣檢測發現,近兩年的蝦病病原仍以白斑病毒為主,但是這個病毒與以前斑節對蝦爆發的白斑病毒還有點不同,吻合率在85%左右,具體是白斑病毒的變異,還是國外種苗帶入尚不清楚。桃拉病毒檢出率極低。患白斑癥病毒病和桃拉病毒病的蝦所表現的癥狀有明顯不同,前者紅須明顯,輕度紅體、紅肝、紅胃、紅腸,紅尾不明顯,肝臟萎縮(海水),吃料后一跳就死;后者紅體、紅肝、紅腸、紅尾、紅須,肝不萎縮。(見下圖)

有關發病原因方面,馬老師也從眾多案例中作出了分析:被急性傳染(小蟹子傳播、進水或滲水);蝦苗帶毒或池塘曾發生過本病,在下列條件下易發生(或誘發):水體缺氧(倒藻、下雨)或高氧(氣泡病)、鹽度過低(純淡水)或過高 (5‰以上)、溫度高(30℃以上)、一代苗、肝中毒或營養不足(抗病力低)。
氣泡病可以說是馬老師首先提出,經過多年的研究探討,馬老師對氣泡病也有很深的理解,這次講座當然也少不了這個環節。氣泡病有其特定的條件和癥狀,即:藻類過多,產氧能力過強,溶氧過飽和引起;水濃、pH高、溶氧高;指標正常,下午或傍晚游塘死蝦多;死蝦尾或體發白、黃鰓等;連續晴天高溫、溫差較大、 “倒藻”或殺蟲后,換水量大、投料量大、砂底或鋪膜池易發生;生物不平衡,特別是藻類高峰期(進水5-7天、10-14天、20-28天)易發生;施肥過量或不當情況下易發。(患氣泡病的病蝦如下)
針對氣泡病,馬老師也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推遲放苗(進水后大于20天)或“老水”養蝦;保持高水位(淺處1米、深處1.5米以上);加大增氧,特別是中午及下午;如果下午氧氣過高,應迅速換浮游動物多或低氧的水;若無換水條件,可加大增氧機曝氣,并外潑“速解安”,嚴重時可用“苔藻凈”控制;慎用肥料,防止過肥。
講完蝦病之后,馬老師又像大家介紹了幾個養殖成功的案例和其他地區比較成功的養殖模式,從中汲取好的經驗,并針對欽州地區養殖提出合理的建議,參會者從中收益頗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