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全都投入試驗中
泥鰍由于營養價值高,很受市場歡迎。但目前市面上的商品泥鰍多為野生,鮮有人工養殖的。泥鰍供不應求,價格自然“高不可攀”。據了解,大一點的野生泥鰍每公斤要賣到60元。這也正是當初張福林決定飼養泥鰍的原因。
那為什么泥鰍養殖會這么難呢?市水產工作站副站長孫偉杰說,人工養殖泥鰍難在一要催產孵苗,二要成功養殖幼苗。通過幾年試驗下來,張福林已突破了第一難關,現在他的泥鰍基地的收入主要就是靠賣鰍苗,一年下來能賣出上千萬尾鰍苗,收入達10多萬元。
10多萬元的年收入對于一個普通農民來說應該很富足了,但張福林卻不這么想。“鰍苗雖然賣出去了,但我自己都沒法把苗養大養活,別人就更難了,以后誰還會再來光顧我?”張福林說要想回頭客多,關鍵自己要先養好泥鰍。這兩年他把所有賣苗的收入都投入到幼苗繁育試驗中,卻屢屢失敗。
鰍苗遭遇“生死考驗”
就在一個星期前,張福林養殖的鰍苗經歷了“生死考驗”。他向記者描述,當時一批放入大池才半個月的鰍苗陸續出現體表出血癥狀,好像呼吸困難,隨后死了不少。不少買了鰍苗的客戶也向他反映這個情況,張福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這件事也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市科協和市農技部門工作人員專門趕到張福林的基地,指導其生產。農技人員仔細察看鰍苗,診斷鰍苗患了出血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后,這批得病的鰍苗才“緩”了過來。
“土洋結合”有前途
如今的張福林可以說是泥鰍養殖的“土專家”,在引種、養殖上都有著自己的套路。但有些時候,這些“土方法”未必奏效。
在基地里,張福林走到哪里兜里都揣著一個放大鏡,隨時觀察鰍苗生產情況。“但放大鏡是觀察不到細小的病菌的。”農技專家建議張福林要配備專門的顯微鏡。在一只剛涂了防銹漆的孵化池里,農技專家又發現了問題:“漆里含有苯,鰍苗生產肯定會受到影響,要鋪上薄膜。”
在專家的指點下,張福林才意識到由于自己過于相信“土辦法”,在養殖上走了不少彎路。“看來今后還是要多學習新技術,多請教專家。”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