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八山一水一分田”,每分都要“掘出金”!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最近出臺實施的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意見,“十二五”期間,廣西的山川、河流、碧海、良田里,將要打造千萬個畝產萬金的“聚寶盆”。
“特色種養”是“聚寶盆”里的法寶之一。
桂平市金田鎮禾益村群眾的“聚寶盆”里,裝的是獲得了國家農業部頒發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的黃沙鱉。全村有600多戶村民,利用庭院閑置空間養鱉,3分屋邊地,每年賺回十多萬元的收益。
目前,黃沙鱉已“爬”遍貴港、玉林、欽州和南寧四市,全區黃沙鱉養殖農戶約5萬多戶,養殖面積9000余畝,產量1.4萬噸,產值約30多億元,平均每畝鱉池“掘金”3萬多元。黃沙鱉養殖已成為廣西的一項優勢特色養殖業。
一棵樹、一條蟲、一根蔗、一頭牛、一條魚……近年來,廣西特色種養業在科學的布局下,正從“人無我有”一步步邁向“人優我強”。糖蔗、桑蠶、木薯、速豐林、奶水牛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榜首;“三黑”、“三黃”、“三寶”,以強大的陣容,打造綠色、有機、健康、安全的水產畜牧產品“集團軍”。這一項項優勢資源播撒到八桂山河中,開拓出一片片畝產萬金的原野。
“土地復種”是“聚寶盆”里的法寶之二。
蒙山縣文圩鎮大明村的3000多畝田地里,春種姜芽、夏種西瓜、秋種玉米、冬種蔬菜,一年四次“換妝”,四季都是收獲的季節,成為名符其實的“萬元田”。老黨員鄧東炎一家承包的30多畝水田,年純收入20多萬元。
近年來,廣西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冬季農業開發,各地出現了“稻-菜-菜”、“稻-菜-薯”等利用冬閑田提高土地復種率的種植模式;并充分開發推廣間套種技術,在甘蔗地里套種西瓜、在玉米地里套種大豆……不僅有效解決了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的矛盾,還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畝均產值,“錢糧雙增”在八桂有限的紅土地上得以實現。
“林下經濟”是“聚寶盆”里的法寶之三。
合浦縣,有600多戶林農將“茶族皇后”金花茶和“樹中黃金”紫檀樹同時“供奉”于同一畝林地中,長、短期效益兼收,“富富”相疊!
每畝270棵紫檀樹下種植金花茶133株,金花茶投產后年產茶干葉40公斤,按每公斤90元計,折款1200元;年產鮮花300公斤,按每公斤90元計,折款2.7萬元,兩項共收入2.82萬元。“樹是我們的長期存款不著急取,林下種植養殖就像短期存款,我們可以方便地到‘ATM機’上取用。”合浦林農這樣形象地比喻。
合浦縣的“雙珍”模式,是廣西林下經濟的一個亮麗縮影。目前,廣西林下經濟的發展初具規模,“三大板塊”清晰可見:桂東、桂南的林下養殖和林下產品加工,桂西、桂中的林下種植,桂北、桂東北的森林旅游。“四大產業”雛形已現:以“林-果”、“林-草”等為模式的林下種植業,以“林-禽”、“林-畜”等為模式的林下養殖業,以藤芒編織等為內容的林下產品加工業,以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等為內容的森林旅游業;還打造出“八角雞”、“丁香雞”等一系列林下經濟特色品牌。
據統計,2010年,全區約有350萬林農發展林下經濟1300萬畝,林下經濟產值135.8億元。而全區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集體林地面積為5000萬畝左右,還有七成多林地未利用。
“聚寶盆”里的“寶藏”,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十二五”期間,在“萬元增收工程”的打造下,八桂大地上這些待開發的“處女地”,將會一一烙上“萬元”的字印,千萬畝耕地、園地、草地、林地、水面,以超萬元的畝產值,成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