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向生態高效轉變
生態高效是現代漁業重要特征,近年來,沾化持續深化漁業結構調整,結合當地實際,先后試驗推廣了上林下雨、上糧下漁、魚藕套養、多品種立體養殖等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沾化縣盛隆藕業專業合作社地處泊頭鎮鹽堿地,為發揮淡水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基地采用“鏈式”水產養殖體系,有效地實現了水源的多次利用,養殖用排水實現了“零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收益。利用育魚苗水進行羅非、白鯧魚養殖,再用其排水經沉淀凈化后養殖鯰魚,養鯰魚排水又排入藕池,經蓮藕吸收凈化后套養淡水魚,最后,經多次利用的水再來澆灌林地,使水資源達到了六級利用,五次增值的效果。這一養殖模式,成為水資源匱乏地區節水增效的示范樣板。
海洋捕撈向外海遠洋轉變
近年來,在近海資源持續衰退,國家實行“雙控”政策的大環境下,沾化積極實施捕撈結構和作業方式調整,加快漁船更新改造,不斷推進漁業作業方式由單一的拖網作業向流刺網、鉤釣業等捕撈方式轉變,生產品種由低值魚類向經濟魚類轉變,作業場所由近海向外海遠洋漁業轉變。發展外海遠洋漁業是捕撈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漁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
漁業產品向品牌化轉變
2008年以來,沾化縣先后投資6000多萬元,整理改造老舊池塘50000余畝,養殖方式由原來的粗放粗養向精養細養轉變,該縣積極推廣應用生態高密度對蝦養殖、循環水高效養殖等生態養殖,畝產效益提高30%以上。只有提高漁業產品質量才能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沾化縣從水產苗種生產源頭抓起,建立漁技推廣、漁政執法和產品檢測機構等三方協作的水產苗種監管和執法體系,全面規范了水產苗種生產秩序。為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建立了漁業產品監測站,對全縣漁業產品實現了定期檢測,極大地促進了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沾化縣加快促進無公害產地和產品認證,2009年,認證無公害水產品7個,認定無公害基地4470公頃。 2010年,認證無公害水產品16個,認定無公害基地248公頃;22萬畝海水養殖池塘通過環評,11種產品申報綠色認證;沾化蝦皮和沾化蝦醬2種產品申報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實現了濱州市水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零的突破;新增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1處;新增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2處,面積5萬畝;新增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處,面積4萬畝。
生產方式向專業合作化轉變
2008年沾化縣第一家漁業專業合作社—華波漁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在培育魚苗、引進新品種、推廣科學養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此后沾化的漁業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目前,全縣已有灘涂養殖、海淡水養殖、休閑漁業、水產品加工等專業合作社12家,社員達到2000余人。漁業專業合作組織實現了漁業生產力量的有效整合,為漁民搞好海洋捕撈、水產養殖、良種供應、疫病防治、物資服務、產品購銷等系列化服務,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實際問題,促進了漁業增效,漁農增收。華波漁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養殖檔案,開展健康養殖和標準化生產,統一苗種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物資采購,統一銷售,統一產品質量安全承諾。以聯保方式向金融部門統一辦理貸款,加大對養殖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改造;采取統一采購苗種,降低生產成本。合作社的一名社員說:“原來愁資金投入、愁苗種安全,愁產品銷售,現在有了合作社,這都不成問題了。”為進一步提高產品收益,2010年合作社開辟了石家莊、濟南、天津等水產市場,實現了水產品價值再提升。目前,該社發展社員87戶,帶動農戶2000戶,年產水產品達1200噸,產值達5000萬元。
“我們的短期規劃是2~3年內,實施10000畝標準化池塘改造,加快6300畝優質魚生產基地建設。力爭5~10年內,建造起10~20萬畝的現代化漁業養殖基地。”沾化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羅云霄對漁業發展的未來信心十足。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