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提出的新研究報告顯示,大規模溫室效應污染導致全球海洋酸化,倘不采取行動,可能嚴重危害貝類資源,及依賴該等資源的國家。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Oceana資深科學家及首席顧問Jackie Savitz表示,研究報告發現,在未來10到50年間,許多國家將感受到海洋酸化的沖擊,特別是依賴蛤蜊、牡蠣及淡菜等貝類為主要糧食來源的國家。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燃燒石化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洋,造成海洋酸化及海水結構改變,危害許多海洋生物,特別是軟件動物及珊瑚,進而沖擊許多國家,其中大部份為重度依賴貝類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貧窮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如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及海地。研究亦顯示海洋酸化可能影響全球經濟,例如西北太平洋的牡蠣養殖場的經濟損失,及澳洲大堡礁珊瑚生長趨緩。
Savitz表示,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沖擊不但會影響旅游業,亦會影響漁業,因為魚群依賴珊瑚礁。雖然研究報告顯示貧窮及開發中國家將首當其沖,受到最嚴重的損害,但海洋酸化所造成的沖擊非常廣泛,檢視這些沖擊可發現,遭受沖擊的將是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及其它歐洲國家。
以索馬利亞為例,該國水域魚群資源已因商業型捕撈而枯竭,當地漁民無法取得食物,便轉行當海盜,導致經過該水域的船只面臨遭受掠劫的危機,目前已發生多起挾持事件。因此糧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問題。倘某些國家因失去蛤蜊或牡蠣等貝類糧食來源,或因氣候變遷失去漁業而出現糧食問題,此情況將對其他國家造成壓力并影響所有人。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