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易黎)隨著暑假的到來,大學生們紛紛踏入社會,在炎炎夏日里開始進行各種實踐活動。近期,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七名實踐隊隊員前往潛江,開展為期四天的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及潛力調查。
實踐團隊于先后造訪了潛江市科學技術局、水產局、荊楚水產合作社、積玉口鎮小龍蝦批發市場、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單位及養殖、實驗基地。過程中,隊員們不僅感受了團隊合作的樂趣,更了解到許多龍蝦產業的知識,體現了當今大學生關注社會、奉獻社會、用所學知識造福社會的良好精神面貌。
油悶大蝦會舊友,真知灼見授書生
實踐隊啟程前往第一站——潛江市科學技術局。在那里,隊員們受到了樊文偉科長的熱情招待。隊員們向樊科長詢問了諸如小龍蝦產業的整體現狀,科學技術局與企業及農戶之間交流合作,以及兩大小龍蝦加工企業——萊克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和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具體情況等多方面問題。樊科長就以上問題進行了耐心詳盡的解答,使隊員們了解到大量專業的、第一手的資料。整個訪談過程可謂是受益匪淺。
下午,隊員們來到了潛江市水產局。在總工程師陶忠虎先生的接見下,隊員們對小龍蝦產業做了進一步的探訪。過程中,陶先生表示,希望政府部門積極幫扶小龍蝦產業鏈的上游(選育和人工繁育)和下游(精深加工甲殼素),并對產業的整體發展布局做出了自己的預測。他聲明,應該為小龍蝦樹立有品位有檔次的品牌形象,協調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以實現整合資源配置,延伸產業鏈的最終目的。一席話使隊員們對小龍蝦產業有了更加全面、完善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午餐時,實踐隊與潛江市科學技術局的劉主任、査科長一道品嘗了當地特色——油悶大蝦。席間,劉主任與實踐隊隊長邱天奇共同回憶了去年見面的情形。同樣的龍蝦,同樣的學生,不禁讓人感嘆武漢大學與潛江小龍蝦之間的緣分。
零距離接觸養殖大戶
實踐的第二天,隊員們按計劃抵達浩口鎮艾橋村的荊楚水產合作社,造訪了當地的理事長朱先生。
通過交談,隊員們了解到,朱先生是一位水產養殖大戶,家里總共有60多畝池塘,養殖龍蝦、四大家魚和螃蟹,每年的平均年收入高達10萬元。不僅如此,朱先生還致力于成立多家養殖戶的合作社,幫助更多人走向共同富裕。
在參觀了魚蝦養殖場后,朱先生還向隊員們描述了旱災與洪澇給他們帶來的減產損失。其間,他多次提及養殖戶們是“靠天吃飯”,言語中不乏對自然災害限制產業發展這一現狀的唏噓之情。隊員們也感到,對于養殖戶來說,政府補救與技術提高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緊接著,實踐隊乘車前往距離浩口鎮一個小車程的積玉口鎮。他們參觀了小龍蝦批發市場,并與協會的劉主任以及一名助理做了簡短的交談;從中,他們了解到積玉口鎮的養殖規模、養殖模式和地區分布等具體情況。
最后,實踐隊趕到借粱湖養殖基地,分為三路走訪了此處的養殖戶,以掌握最真實最直接的龍蝦養殖信息。
廢棄蝦殼變身高檔保健品?揭開甲殼素提煉技術的面紗
最后一天,實踐隊在熊口鎮的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集合,開始最后的調查工作。
在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隊員們見到了晏經理和專門負責外事的姚主任,并在他們的帶領下參觀了華山水產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每年能處理10萬噸蝦殼,并從廢棄蝦殼中提取出甲殼素,衍生制作食品添加劑和出高檔保健品。
而這一甲殼素提煉技術,則是由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杜予民教授主要研發的。
除此之外,隊員們還參觀了曬蝦殼的廣場、冷藏庫、蝦仁制作車間、氨糖加工車間和污水處理廠,直觀地了解到一個公司的生產運營過程;其中,隊員們尤為驚嘆于達到歐美凈化標準的污水處理技術。
參觀完畢后,隊員們同樣對晏經理進行了簡短的采訪,由此掌握了華山水產的運營現狀和未來規劃的大體信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此次社會實踐行,隊員們不僅了解到許多資源環境的相關知識,更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關鍵性和緊迫感。身為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生,隊員們對自己應如何將所學內容投向社會生產的前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準確的定位。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老師——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杜予民教授——為他們樹立了榜樣。多年來,杜教授一直致力于蝦殼處理與甲殼素提取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尤其是這兩年和潛江市水產局、科技局以及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等部門、企業密切配合、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甲殼素產業鏈條的完善做出了貢獻。相信隊員們通過此次實踐,一定能更好地將這份工作與精神傳承下去,充分參與到學、企、政的協調配合中,并發揮作用,為共建兩型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中國水產門戶網獨家報道,如需轉載務必標明出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