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甘肅隴南山澗溪流中大鯢輕輕游弋,甘南高原湖泊里石花魚跳躍濺水,蘭州黃河濕地蘭州鯰重現水中。我省加大水生動物保護,突破人工馴養繁殖水生野生動物技術難關,近五年累計增殖放流各類魚苗4835萬尾,加快了水生動物資源的繁衍生息。
我省境內黃河、長江、內陸河等水生動物資源豐富,擁有魚類73屬106種,兩棲類12屬24種,水生爬行類2種。其中,秦嶺細鱗鮭、大鯢、細痣疣螈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河鯉、厚唇重唇魚、中華鱉、裸鯉等26種土著魚類經濟價值較高,在國內獨具典型性。但許多水生資源瀕危甚至滅絕。為此,我省先后建成了文縣白龍江大鯢、漳縣秦嶺細鱗鮭、黃河瑪曲青藏高原土著魚等22個國家級、省級、市級水生資源保護區,開展科研、救護、繁衍活動。
為了增殖放流水生動物,我省在水生資源保護區率先探索人工馴養繁殖水生野生動物,恢復水生野生動物的新路子。康縣水產站從2003年至2009年連續6年取得穩定的大鯢孵化技術,孵化率達到80.3%,成果率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有效保護了國家瀕危物種,彌補了甘肅空白。省水產研究所于去年在國內首次成功人工培育極邊扁咽齒魚,人工繁殖2萬多尾幼魚。同時,文縣已成功人工繁殖齊口裂腹魚和重口裂腹魚子一代,天水、定西建立了秦嶺細鱗鮭馴養繁殖點,黃河瑪曲段人工馴養繁殖黃河裸裂尻也獲得成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