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海參對生長環境要求特別苛刻,有零星油污就會死亡。8月1日,在榮成西霞口碼頭附近,記者卻頗為吃驚地看到,距離修造船廠不到50米處,就是大片的海參養殖場。
“我們的船廠采用綠色拆解技術,全部環節都配套了環保設施,實現了對海水的零污染。你看這海水多清,一點兒油花也沒有。”西霞口修船廠負責人付宗江告訴記者。記者在他的陪同下參觀了修造船廠,發現這里的環保措施確實做到了家:配套建設了油水分離和回收設施,含油廢水經分離后流進污水管道;鋼材預處理及涂裝工序全部在封閉式車間進行,排放的廢氣實行集中收集;廠區內的生活污水全部納入污水處理設施集中處理……
“當年準備在這片海域建設修造船廠時,我第一個反對。”西霞口集團海珍品養殖場場長田樹地告訴記者,這片海區的水溫、水流和餌料都非常適宜刺參生長,野生海參產量高、品質好,西霞口集團又通過人工造礁、底播參苗等技術,在這里建起海參養殖基地。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西霞口集團經過慎重考察選址,準備在附近的龍眼灣內投資建設修造船廠。怕船廠的油污影響海參生長,田樹地等人多次向公司負責人反映意見。后來,造船專家向他們講解了新技術的安全性,又看到了環保部門出具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田樹地才打消了顧慮。
“事實證明,修造船廠對海參的生長環境沒有負面影響,海參長勢仍然非常好,品質也沒有下降。去年在首屆中國(濟南)國際海參文化節上以12.6萬元成交的500克西霞口野生干品海參王,就是出自這片海域。”田樹地言語中透露著自豪。
發展臨港工業和海珍品養殖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榮成市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近年來,榮成以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先行區為目標,把造船項目作為主導產業傾力培植,全市修造船企業達到43家。為避免造船過程中的污染,他們出臺了《榮成市修造船企業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要求修造船企業必須配套固體廢物、廢水、廢氣污染治理設施,各工序治污設施采取“一用一備制”,市環保部門不定期到企業檢查,對擅自排放廢棄物的企業依法予以處罰,最高罰額達20萬元。
嚴把產業關的同時,榮成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實施生態自然、生態工業、生態漁業等工程,一舉奪得國家生態市的金字招牌。如今漫步榮成,天藍海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大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38.2%,城區綠化率達到46.5%,人均綠地面積25.5平方米,近海水質始終保持國家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近海生物有500多種。許多科技含量高、對環境質量要求高的高效農業、綠色工業開始慕名而來。“像韓國時牧農業、賽爾特感應器等項目,就是沖著我們的新鮮空氣、優美環境來的。”榮成市環保局初吉忠科長告訴記者。
去年5月,榮成榮獲我省首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低碳經濟科技示范城市”稱號。榮成找到了發展臨港工業和海珍品養殖之間的平衡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