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曾經天生粗養的羅非魚,自2009年鏈球菌病爆發以來,開始變得“身嬌肉貴”起來,今年表現尤甚。面對瘋狂來襲的鏈球菌病,養殖戶們迷糊了:“羅非魚到底該怎么養?還能不能養?”對此,有專家指出,養殖方法不可能一成不變,在中國規模化養殖羅非魚多年來,其養殖觀念和模式一直都在摸索中不斷前進、改變。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研究員則指出,“養殖一旦上了一定的規模,病害就會多起來。”他認為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發病區停養兩三年。”
毫無疑問,今年羅非魚鏈球菌病是史上最為嚴重的一年,不論發病面、病情發展,還是損失方面均是最慘重的一年。兇猛病害加上低迷魚價,外加飼料、人工、塘租等生產成本上漲,養殖戶對這條曾經那么“低賤”的羅非魚不得不另眼相看,該如何養好羅非魚成為養殖戶最關心的話題。發病期間,也有不少專家、技術人員奔波于塘頭,搜索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好的養殖模式。
“養殖模式不可能也不能永遠都一樣,外在環境在改變,養殖管理也要隨之而變。”珠江水產研究所盧邁新研究員舉例,以前魚鴨混養的都養得好好的,也不用怎么調水、用藥,都沒有什么病害,現在即使不是立體養殖的池塘都一樣發病。因此不能再延續過去的養殖觀念和模式養現在的魚,而要從水質、魚苗、飼料、投喂、養殖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因為養魚與工廠化生產不一樣,工廠化生產只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和程序生產即可,而養魚需要因地制宜。
盧邁新介紹,比如投料時間,最好要比以前提前一兩小時,因為如果按照以往提倡的下午五六點鐘投料,魚吃飽后很快就天黑了,太陽一下山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停止了,那時候溶氧比較低,魚體消化不好、負擔重,而且魚飽后還要排泄,排泄物對水體耗氧增加從而加重缺氧。但是,如果早點投料,投料時水體的溶氧比較高,魚體消化吸收也會好點,雖然當時是在耗氧,但在增氧機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魚塘水體整體還是處于增氧狀態,整體的溶氧較高。
“不少魚塘都是增氧不夠,有些塘雖然擺著增氧機,但多是不開的,到浮頭才開,而且一口二三十畝的魚塘,也才兩三臺增氧機。”8月21日,盧邁新在惠州潼湖調研羅非魚鏈球菌病時告訴記者,一般魚浮頭的時候機體抵抗力已經很差,保持高度增氧與養殖成功有很大關系,珠海平沙一養殖戶今年這樣養就很成功。另外,還要適當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調水,“現在的雨水基本上都是酸雨,需要時不時調節一下,病害與水質情況是相輔相成的。”
對此,廣州五龍崗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聰表示贊同。“必須多開增氧,我的苗場幾乎24小時增氧機不停,還經常改底、調水”,他建議養殖戶,有換水條件(有好的水源、水質充足)的,可以通過換水來降低水溫,這樣會少死很多魚。
另外,梁聰還指出,最好在高溫期減少投喂量,否則喂得越多死得越慘。在平常,可以拌些三黃散、有益菌、維生素C、葡萄糖等增強免疫力和保肝利膽類的藥品,盡量少用抗生素,用完抗生素要注意修復體質。此外,還要做好防疫工作,最好將死魚撈走埋掉、作無害化處理,而不要隨意丟棄于塘頭、河涌,以減少病害交叉傳染。
此外,盧邁新教授還指出,發病區停養兩三年是防鏈球菌病的最好辦法,但是以中國當前的狀況看來,這種辦法并不太現實,因為養殖戶都是自發養殖的,不是政府可以規劃的。他表示,不同品種輪養也是控制病害的好方法,混養、降低密度養殖也是可行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