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鼎海洋漁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白點病的發生期也與往年不同,以往從6月份開始發病較多,而今年卻是在8月開始嚴重爆發。往年這個時候常有臺風經過,通過臺風的‘換水’作用,可使‘白點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年至今無臺風,再加上當地水質較差,而養殖密度又大,無法流通的海水特別容易導致細菌滋生,這也是今年白點病特別嚴重的原因之一。”
筆者還了解到,依據多年防抗白點病的經驗,可通過將漁排拖離疫區,將漁排安置于水流相對舒暢的靠外部海域來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由于將漁排拖離的方法成本較高,同時,在拖離過程中,網箱內的魚也會遭到一定損失,而安置于外海的漁排也不利于防風防浪,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大部分漁民都不愿意將漁排移到外海,而等到疫情爆發之后,再行拖離,就已經無法控制病情蔓延了。另外,也有漁民認為,今年的疫區范圍大,往常常用的安置點都在疫區內,向外海拖調的方法作用也不大。
主因是養殖密度過大 在流江村漁排上,多數養殖戶認為養殖密度太大是這次病害暴發的主要誘因。寧德市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沙埕海區原規劃可容納3萬多口漁排的海域現已擠近近8萬口漁排。
筆者在流江村海域看到,原應該相隔8~15米的漁排之間,現在僅相隔3米左右。據了解,漁排中魚群密度過高的現象在沙埕海區漁排中普遍存在。
養殖密度過大使得海水交換不足,細菌滋生,病蟲將會交叉感染,導致白點病爆發,這是每個養殖戶都知道的,但利潤的誘惑讓大黃魚數量只多不少。
據了解,今年夏天,福鼎市海洋漁業局等相關部門也曾多次深入漁戶家中開展白點病預防宣傳和防控工作,指導養殖戶采取必要措施,加大養殖區水體交換,宣傳科學規范用藥,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據了解,近幾年,福鼎市海洋漁業局一直在進行海上養殖秩序整治,但執法阻力太大。“任誰都不愿意拆除自家的網箱。”該局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處理死魚成棘手問題 “將死魚倒入海里,不僅會污染海水,造成二次污染,為下次魚病的暴發埋下了可怕的伏筆。”多數養殖戶表示了擔憂。隨著白點病疫情的逐漸擴大,如何處理由此造成的大量死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現在的這些死魚主要有三種去向。”流江村村民老王這樣向記者介紹。“由于魚死后會迅速變質,變質后的魚臭味不論怎么加工都無法祛除,所以,魚一旦變質就無法銷售了。但是,由于病魚并沒有受到污染,是缺氧死的,因此在魚還沒死前迅速冰凍,還是可以食用的,對人體并沒有害處。較大的瀕死魚,還是能夠到市場上銷售的,但是由于這些魚的品相不好,賣不出高價,漁戶也就只能低價出售了。較小的魚就只能用來作為釀制蝦油的原料了。但目前,最多的死魚還是被直接棄進海中,入土填埋的并不多。”
據福鼎市海洋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8攝氏度以上,“白點病”魚身上的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所以只要將這些病死的魚煮熟,食用后對人體不會造成太大影響。這些蟲子并不會散發出什么對人體有害的毒素,且它們只能寄生在魚的表體,不能寄生在人體上。但是,病死的魚變質很快,如沒有進行有效處理,很可能產生霉菌等其它物質,影響人體健康。在市場上買大黃魚時,先把魚放到水中看魚的表體上是否有白點,撈起來再看有沒有紅色的斑點。如有,這魚就很可能是因“白點病”而死的。
對于此次危機,相關人士表示,隨著農歷大潮的來臨,海水流動暢通,加上養殖戶及時賣掉大魚和打撈病魚、死魚,養殖密度變小,往后整體情況將會有所改善。白點病沒有特效藥可以根治,養殖戶應保持水流暢通,降低養殖密度,還可以吊掛蘭片和白片,以殺滅體表病原菌和降低水體中細菌的數量;還應停止投喂鮮雜魚餌料,改投優質配合飼料。
此外筆者從當地衛生、工商等部門了解到,目前沒有發現患病大黃魚影響人群食用健康的情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